刘炳香,刘炳香讲师,刘炳香联系方式,刘炳香培训师-【讲师网】
中央党校教授、博导、知名专家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刘炳香:高官假故居: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案例
2016-01-20 42783
领导干部党性修养镜鉴:《中央党校案例教学教程》删除的案例(私有版)
类别:党建 | 编辑 | 删除 | 浏览(644) | 评论(0) | 该文章为私有 2011-08-07 09:33 
标签:领导干部 党性修养 述评 假故居 

领导干部党性修养镜鉴
――京城高官在祖籍修造假故居述评[1]

课题组

近年来,北京某著名高校的教授童言在调研时发现,在当下改革发展着的中国,“拆迁”已经成为一个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词和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的事。拆迁的理由不一而足。让童言感觉新鲜的是,京城高官在祖籍C县拆乡亲的房子,造自己的“故居”。
2008年底,突然有一天,沿着县政府门前人民路向西走两站就到的一个城市社区Q庄社区的居民被告知:
你们Q庄出了个名人D,他在北京是个高官,他是C县的骄傲,更是你们Q庄的骄傲。以前的县委县政府领导没有高度重视D,最主要的还不是让D不悦,而是造成了我县及Q庄的巨大损失。现在县委县政府决定给他修造“故居”,以“迎接八方来客”参观、瞻仰,“提升C县的文化品味”。
童言的家乡也是C县,其闺蜜的亲戚、现任Q庄社区支书说,经Q庄已经退休的前任支书指认,目前C县电力局以东几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就是D小时候踏过的地方。因而,D“故居”就在这里建造。 Q庄的人很快就被告知,D在北京是个画画的,当了个挺大官,画的画就值钱了,给大人物(政要)收藏,要卖的话,那一张画能卖很多很多钱。这个人的爷爷以前在Q庄,家里有很大很大的,象电视剧中的富贵人家一样的豪华大宅院,是现在在世的人都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宏大建筑群。后来人家搬家走了,搬到哪里去了?那传说就多了,很多传说还自相矛盾。如一个版本传说的是,D的爷爷穷困潦倒,解放前带着一家人到处飘泊,解放后落脚到我国北部边陲B市,另一个版本传说的是,D的爷爷解放后于1951年为支边到了B市。反正,不管传说是什么,结论是唯一的,就是:人家举家搬走之后豪华大宅院被毁了,现在人家孙子辈的D在北京当了大官,要按照以前的样子重建。
20世纪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觉得特别可笑。在他们小的时候,被“指认”的地方是Q庄和邻村交界处,他们都记得,当时邻村土地地势很高,这个地方地势很低,形成一个高崖,高崖下是一片沟沟坎坎、高低不平的荒野,不宜居住,不宜农耕,被称为“庄西头儿”,是孩子们挖苦菜、蒲公英、野生枸杞和藏猫猫玩耍的地方。只有在地势高点、平坦点的地方有一处低矮的土坯草房,住着年迈的陈福顺夫妇,还不是Q庄的人,而是相邻那个村庄的居民。改革开放后,C县电力局搬迁过来,占了相邻地势高的那个村庄的大片土地。由于Q庄人口的增加以及居住区的统一规划,就算不喜欢、不愿意,但没有别的地皮了,一些家庭只好把这片荒野平整出来作宅基地,在这里盖了土坯草房。当地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砖瓦结构的民房,之前都是土坯草房。硬说D家曾经在这里有过古色古香的豪华大宅院,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啊?!
人们还在议论着,现任社区支书就通知这几十户人家限期自行拆迁为修建D“故居”腾地方,并宣布政策:早拆迁的有奖励,即在规定的最后拆迁限期前,每早拆一天奖励100元现金。
Q庄在册人口2000多人,连D的宗亲在内,之前几乎没有人听说过D,文革极左期间无数次的群众大会,无数次的痛忆革命村史、革命家史,别说是富贵人家,连温饱有余的富农都拉出来批斗过,那也从来没有人提到过D及其家人,从来没有人记得和谈及村里谁家曾经有过豪华大宅院,更没有人知道豪华大宅院是什么时候被毁的,由谁毁的。年纪大点儿的人昼夜在自己的记忆中搜索,终于有八、九十岁的老人依稀记得,D的爷爷是Q庄人,但因为在当地太穷无法生活,早年就背井离乡到外地去讨生活了,去哪里了没有人知道,没有人记得他家有过象样的住房,没有人知道D的父亲在哪里出生的,更没有人见过D本人。社区里有年轻人上网进行“百度搜索”,找到了D的简历,但版本太多,前前后后说法不一,有时说祖籍V市,有时说祖籍C县,有时说生于V市,有时说生于C县,幼时迁徙到我国北部边陲B市。还查到与D同事多年,自称两人曾同饮一条河的水,“倾盖如故,契若金兰”的一个著名作家于2007年初为D正式出版的作品所作的序,序中有如下记载:
“D儿时家道贫寒”,随祖父移居B市……”
由此可见,D家的豪华大宅院纯属子虚乌有。
有人还发现D的工作圈子里与圈子外对D的画画水平及人品褒贬不一。
Q庄社区被要求拆迁的几十户人家,各有各的想法。童言的哥哥几乎是最先搬迁的。有人调侃甚至质疑他这么做是听说D是个京城高官,想拍马屁呢。他总是笑笑,平和地说:
“D官再大,再有钱,又没赞助Q庄一文,Q庄居民这么多年来失去土地,又无生活来源,你我还不都一样?!拍马屁管什么用啊!我早搬迁不为别的,就是为获得那早拆一天100元的奖励!”
但是,涉及拆迁的人家,并不都是自觉自愿的,有的人就是想不通,不断地抗议、质问:
“什么人算名人啊,什么人活着的时候可以拆人家的房子、占人家的宅基地给自己建假故居啊?凭什么啊?还有王法吗?”
“让我们拆迁腾地方让出宅基地给一个几辈都不是Q庄人的人盖假故居,为什么啊?!图什么啊?!”
Q庄中不涉及拆迁的人家也很气愤:“D盖假故居,凭什么占我们老百姓的宅基地?凭什么花我们社区居委会集体的血汗钱啊? ”
有老党员翻出《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党内早就明文禁止给活人建故居啊,怎么连党的规矩都不懂啊?!”
有人查了相关法律:
“即使不花我们的血汗钱,即使是D自己掏钱,在祖籍盖假故居也是违法的!”
还有人发现国家《文物保护法》明文规定,纪念性建筑,原来没有的不许新建,原来有的毁坏了不许重建。
2009年3月13日,童言回乡探亲,这才第一次得知,哥哥已经成了拆迁户,房子已经自行拆除,到城外租房居住了。回京后,童言在她的博客中记录了和母亲的对话:
我说,旧城改造这么快就改造到我哥哥住的地方了?咱家那老宅院挨着县电力局,不是说一时半会儿还拆迁不着吗?
娘说,不是旧城改造拆迁,是腾出地方来给D造“故居”。
我问:D是谁呀?
娘说她也不认识,只听说D在北京是个画画的,有行政级别,是高官,画的画送给政要收藏,如果要卖的话,一张画能卖很多钱。
我问:D在咱Q庄住过?他的“故居”在哪里?
娘说:“按照媒体上的说法,算下来我比D大16岁,可是我这个年纪的人都不知道。报纸上说D在我国北部边陲B市出生在B市生长的,没有在Q庄住过。听说他的长辈是Q庄的人,但很早以前就离开了,因为在当地太穷无法生活就到外地去讨生活了,当年他们有没有自己的房子,我这个年纪的人应该知道,但真的没有印象。
童言当时只是和年迈的母亲调侃,她并不相信,还活着的D,身为高级干部,画作“逾千累万”,真的“不差钱儿”,他不选择“用人格之光烛照他那丰富的精神家园”,而会选择要求(暗示)或支持、同意(默许)用祖籍居民的血汗钱、活命钱给自己修造个假的“名人故居”。童言根本就不相信D会公然以这种方式“造福”祖籍那些生活尚无保障、尚不宽裕的父老乡亲。也决不相信有见识的当地官员会直接从乡亲口袋中掏钱讨好这个画画的人,仅仅就是为了便于为自己晋升铺路。
时间很快到了2009年8月,趁着在C县所在的省内讲课、调研的机会,童言抽空顺便返乡看望年迈的母亲数次,她一次比一次更明显地感觉到D“故居”一事在当地居民中引起的强烈反感与反抗。
到这年9月,D“故居”已经投入巨额资金,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拔地而起,一个豪华仿古建筑群孤傲地立在C县电力局的东侧,由于有少数几家(包括D的宗亲)坚持不拆迁,星星点点分布着,致使大面积拆迁腾出的宅基地不能全部用上,所以,D故居没有能够按照原来规划修建成规模巨大、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但仍堪比乡亲们记忆中C县历史上最著名的张家大院(原中共政治局常委康生家大宅院)。这个“故居”的周围是几十户人家拆迁后的一片狼藉,没了生机,很少有人再走到那一片荒草丛生、瓦砾遍地的地方,只有其间零散分布着坚持不拆迁的几户人家有人出出进进挣生活。
Q庄上了年纪的人凑到一块聊天时,一说到D“故居”就会变得特别激动:
编!净瞎编!咱这儿向来都兴“父母在不远游”,当时有点家底的,日子还勉强能过下去的,谁会逃到外地去啊,谁见D家有住房啦?还豪华大宅院呢?!呸!哄谁啊……
中年人,作为没有土地的城中村居民,和Q庄其他人一样,除了长期“闹事”争取来的每月60元的生活费就再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只能每天照旧早出晚归做着小买卖,艰难地维持一家老老少少的生活,偶尔谈及那个D“故居”,会说:
穷人变富人是本事。前辈是穷人不丢人,但否认家史,穷人装富人,古今中外都是笑话。
他们有时也会变得一脸的不屑、一脸的无奈:
官当大了就可以回祖籍耀武扬威、为所欲为啊?!……盖个假的“名人故居”能给咱县和咱Q庄带来好处啊?别逗了!要是真能给当地带来好处啊,那D的成长地B市还不早就给他造假故居了!?甚至早就给他盖个假宫殿了!?还轮得着人家“少小离家”而根本就没什么印象的C县忙活了?!
年轻人无地、无业,有到处游逛的,有招惹是非的,家长的叫骂声在大马路上都能听到:
你就长点本事,你就有点出息,哪怕学个画画呢,将来到北京当个大官也可以在Q庄随随便便大声咋呼咋呼不是?
有小孩子与同伴打架吃亏的,就能听到家长的教导:
乖孩子,不哭不哭,去好好读书,好好画画,将来到北京去当个大官,到时候咱回Q庄想干什么干什么,谁还敢欺负咱?
……
童言的母亲年事已高,童言经常在出差的空档回乡探视。每当童言挂着外地牌照的轿车停在娘家门口,社区的乡亲马上就意识到“童家的小嫚嫚儿(当地土话,意即家中最小的女孩子)回来了”,就会三三两两涌过来。他们说出口的和挂在脸上没有说出口的都是大大的问号:
“嫚儿啊,你在北京啊,你见识广啊,你告诉我们,(画画的)D在北京算个什么人物呀?凭什么拆我们的房子盖他的‘故居’,闹得整个庄(社区)鸡犬不宁啊?(中央)不是说和谐吗?谁和谁和谐啊?……”
童言在倾听、在发愣,这个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在基层调研中面对领导干部、面对基层群众侃侃而谈的教授,竟然一时不知道该和乡亲们说些什么。直到哥哥提醒说:“妹妹旅途劳累,先到楼上休息吧,”童言才像是刚刚反应过来,冲着乡亲们笑笑,迅速上楼。
童言在博客中写道:
我真的并不感觉累,只是感觉后背上有乡亲们N个无奈的、无助的眼神,N双困惑的亦或充满怒火的眼睛。
每当离开这个社区时,童言的车上总会被塞上多份材料,大都是要求童言回到北京向有关部门及首长反映,尽快干预处置D“故居”事件的。童言终于忍不住让司机把车开到了她曾经居住过的、十分熟悉的“庄西头儿”,看到县电力局东侧是几十户人家拆迁后的一片狼藉,还有已经基本竣工的D“故居”,那是一个豪华仿古建筑群,建筑风格与当地民居极不协调,其豪华程度是当地历史上不曾有过、当地居民见所未见的,最直接与D“故居”分庭抗礼的,是其南面紧紧相邻的一处民居,倔强地立着、对峙着,也直接导致D“故居”不能整体完成,不能完全竣工。这处民居,现在属于童言小时候的邻居、幼时曾经一起过家家的小哥哥。就是这个邻家小哥哥,拼着他并不年轻的性命,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
回到北京,童言联系相关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逐一进行咨询,倾听他们就党员领导干部在祖籍建造“故居”的相关政策、法律所做的解释,以及对修建此类假故居是否违反党纪国法表达的明确态度。
正在这时,童言看到了C县官方媒体报道,主要内容如下:
2009年9月20日,D一行在C县主要领导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这个“故居”......
见到这则官方消息后,童言迅速将Q庄居民以前塞入他的车上的举报材料及官方报道过的有关D“故居”修建的前前后后所有信息整理出来,结合自己了解到的一手材料和亲身感受,写成《京城高官在祖籍修建假故居的是是非非》,作为教学案例,拿到在中南海工作的干部培训班上去讨论。这引发了学员对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热烈讨论与深刻思考。受学员课堂讨论发言的启发,童言写成“造福乡亲还是侵害乡亲――京城高官在祖籍修造假故居与干部素质之研究”一文,准备提交一个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在150多个与会学者中用于学术讨论。为慎重起见,熟悉官场游戏规则的童言教授就此举发短信给C县县委书记征求意见。C县县委书记回电话,建议童言进一步了解修建D“故居”情况,强调D不是Q庄前任书记说的3岁,也不是现任书记说的1岁,而是5岁前确实在Q庄生活过,现在修建的不叫D故居,叫D祖居。童言坚持认为:
称“故居”还是“祖居”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为D专修,都属于“纪念性建筑”,而且都是“无”中生“有”,因为对于他的长辈有无固定住所,当地居民甚至是他的宗亲都记不得了。党员领导干部在祖籍给自己建假故居违反党纪国法,而且当地群众不接受、不认同,占用当地居民宅基地和集体资金,侵害乡亲利益、伤害乡亲感情,使用公共财政资源,损害党委政府形象和公信力……这些问题应该高度重视。
童言反复强调:
……我近年来回乡探亲次数多了,对Q庄人失去土地后的艰难生存状态及D“故居”事有了深入了解后,感觉Q庄人和C县人民一起分享C县改革发展的成果很不够!
作为城中村的Q庄社区,其全部居民2000多人完全失去土地多年,没有生活出路,除长期“闹事”获得每月60元的生活费,再没有其他稳定收入。城市化没有给他们带来稳定的、有基本生存保障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占用社区居民集体的血汗钱、活命钱和政府公共财政资源,大张旗鼓地在Q庄大规模拆迁民居修建D“故居”,不管初衷如何,矛盾凸显,后果严重。
  1、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活人建假故居,不管动机如何,通常被认为是虚张声势。即,修造假故居不是素质高、名声好、名气大的领导干部的理智、明智选择。党员领导干部要求(暗示)或支持、同意(默许)祖籍或出生地或生长地乡亲出钱大张旗鼓地大规模拆迁给自己修建“故居”或叫“祖居”,让乡亲嘲笑、讥笑、嗤笑和憎恨。
  2、以理论工作者的身份判断,党员领导干部在祖籍修建假故居或叫祖居、旧居,违犯党纪国法,也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这种做法值得县委县政府认真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评估。
  3、站在Q庄居民的角度看,公然篡改Q庄村史,篡改D家家史,“无”中生“有”,投入Q庄社区集体的巨额资金进行拆迁,公然修建这个假故居,程度不同地损害了涉及拆迁及不涉及拆迁群众的利益,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对党和政府的形象及公信力有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作为C县籍的学者,我不评价D的人品和画画水平,我与D前世无怨后世无仇。但因“故居”事起冲突,如果Q庄居民因和D打官司找我帮忙,我会考虑亲自出面请全国最著名的民事诉讼律师提供法律援助。
童言就D“故居”事向C县县委书记提出如下建议:
不管修建这个假故居是谁的谋划,初衷如何,您作为县委书记有能力、有智慧及时控制不良后果,平息民怨,中止“无中生有”地修建这个活人“故居”或叫D祖居、D旧居,已经建好的豪华仿古建筑可改做其他用途,服务于本来已经没有生活出路的Q庄居民。
C县县委书记表示,他会交待D“故居”所在的城关镇党委领导,认真调查了解情况,作出说明。
一周后,D“故居”所在的Q庄社区及Q庄社区所在的城关镇党委的领导千里迢迢来到北京,专程到童言家走访,说明给D建造这个假的名人故居是开发商的市场行为,并非政府的官方行为,所有费用由开发商支付,先前官方媒体报道说由政府出资,Q庄现任书记告知居民由Q庄出资,这些均不是事实。
童言无语。凭她已经掌握的资料和C县官方媒体的报道,凭她的经验、见识,从内心深处,她不能说服自己相信修造D“故居”是开发商的市场行为。
当家乡的基层官员离开时,童言只是再次申明:
党员领导干部在祖籍修造自己的“故居”是违反党纪国法的;
民间传说这个假故居将改称“D美术馆”,如果改称D美术馆,建议事先问问Q庄居民答应不答应,建议向群众说清楚D美术馆项目建设及投资来源的合法性、产权归属、未来收益及收益的归属,要考虑群众的利益和感受,不能不顾及群众的反感情绪,不能损害党委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建造D“故居”或改称“D美术馆”应该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勤劳、操劳的家乡基层官员带着满脸的疲惫消失在童言的视野里。
此后,C县官方媒体仍然时不时地把修建D“故居”作为C县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时不时地报道其修造进度。与此同时,Q庄居民时不时有人拔打童言的手机及家庭电话,甚至有乡亲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昼夜在童言居住的小区门口蹲守、堵截她,希望总有一天会感动得她帮助他们就D“故居”事向中央首长及有关部门递送控告材料。童言由于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因此受到严重影响,随即更换了手机号码与家庭电话号码,无轿车承载不出入小区。
1年之后,童言于2010年11月13日主动联系C县县委书记作检讨,申明在D“故居”一事中,自己作为C县籍的学者,作为法学博士,为一直以来不敢直面愤怒、无助的乡亲而感到羞愧,今后自己的行为选择将对得起乡亲、体现出学者良知。
11月14日,城关镇党委领导联系童言,告知城关镇党委早在2010年4月13日召开会议,讨论决定把县电力局以东基本竣工的仿古建筑群作为城关镇老年书画院,用以改善居民文化生活,尤其是改善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书画院改由城关镇投资,产权归城关镇。城关镇党委领导强调,此次会议有会议纪要,已经存档。童言建议将该决定向Q庄乡亲公开,稳定乡亲们的情绪,并寄会议纪要复印件给自己,以备用。城关镇领导认同这个建议,并索要了童言的详细的邮件递送地址,表示会尽快把这个纪要寄给童言。
11月17日,城关镇党委领导来北京办事,联系童言共进晚餐,并当面把2010年4月13日的“城关镇党委会议纪要”原件及已经挂上“城关镇老年书画院”牌子的那个仿古建筑群大门照片展示给童言,任由童言拍摄留存。该领导强调:D“故居”事已经彻底划上了句号,今后,县电力局以东的这个仿古建筑群叫“城关镇老年书画院”,是乡亲们的文化娱乐场所。至于Q庄居民的生活保障等问题,城关镇及Q庄社区领导正在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尽快取得好的结果。
2011年1月,童言回C县看望母亲。这回,童言有了充足的时间了解家乡变化。她在发小的陪同下走遍C县城区的各个社区,她发现,在电力局以东新建的仿古建筑群南面,与之对峙的那座属于小时候的邻家小哥哥的房子已经拆除,那豪华仿古建筑群已经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大门紧闭,门额上挂上了“城关镇老年书画院”的牌子。但乡亲们视而不见,抑或根本不相信。那些在社区道路边的中老年人,有照看孩子的,有晒太阳的,有推着三轮车流动卖干果、蔬菜、馒头、花卷或豆制品的,他们凑到一起闲聊时,不时会绘声绘色地描述D当年大张旗鼓地回祖籍视察假故居修造情况时的场景:
衣锦还乡,三步一岗,警车开道......好家伙,那才叫风光……
有时,他们会操着童言能听懂的当地土话,神神秘秘地说:
这个仿古建筑群的修建手续和帐目咱Q庄居民谁见过啊?“城关镇老年书画院”的牌子挂上又怎么样?说不定哪天D再回来视察,要求或暗示换上“D故居”的牌子,到那时,当地领导会怎么样?我们只能指望他不当官了,他的画不值钱了,官员晋升与他和他的画无关。
......


学者点评:
1、领导决策目标四要素:方向、数量、质量、时间。方向错了,南辕北辙。方向正确的标准:符合公共利益、顺应历史潮流。
2、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不仅明是非,更要讲利弊――对人民有利有弊。领导干部应该严于律已,如果不能给祖籍的乡亲提供帮助、带来利益,至少不能侵占或损害他们的利益。
3、领导干部的行为底线:不能违犯法律、不能触怒公众。行为合理性的探讨必须在合法性的前提下进行。不管官位多高,都要注意在群众情绪中潜藏的信号。
4、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树立群众观念,克服自我膨胀,重视“站在山顶看山脚的人很渺小,站在山脚看山顶的人同样渺小”中蕴含的哲理,思考“干部不把群众放在眼里,群众不许干部坐在台上”的现实性。
5、立场的不同往往取决于利益。看似荒唐的行为背后有着利益的逻辑。一事当前,领导干部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
6、污水效应:一勺污水足以污染一桶美酒――干部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整个党的形象。高官的言行对祖籍群众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因而,应该向乡亲们展示领导干部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崇高境界,从而感染群众、感动群众,使党赢得群众。



[1]本案例资料来源: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党群关系视角下的信访制度改革”课题组赴国家信访局及C县调研获得的资料;C县官方媒体的公开报道;中央党校“党建科学化研究”课题组“干部问题研究”一组调研获得的资料;案例正文中注明的信息来源。本案例在编写过程中已经作技术处理,若其中人物疑似XXX,请与作者核实,请勿自动对号。在《中央党校案例教学教程》通过了中央党校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和专家鉴定,即将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最后一刻,作者主动到出版社要求删除这个案例。理由作者自己清楚,你懂的。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南通站 nt.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