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李蕊讲师,李蕊联系方式,李蕊培训师-【讲师网】
心理学、教育学博士实战专家
48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李蕊:拯救我们的社交乏力
2016-01-20 68563

本文已发表在2011年5月国家百种重点期刊《家庭健康》杂志,转载请注明出处。               

据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社交焦虑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外,成第三大危害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
  通讯和网络的发展,看起来应该是人们社交的福音。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必知道对方是谁,使得陌生人之间的交往轻轻松松,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可以忽略不计。这本来应该可以帮助人们扩大交往范围,使得交往形式更加多样化,有助于克服焦虑情绪。然而,越来越多沉溺于网络的人们走进现实中却不知如何交往。
  科技、网络拓展了人们的交往空间,但同时也让人们开始回避面对面的交流。但是,作为社会动物,人与人的直面交流是无法被替代的。
  这是一位女大学生的困惑:“平时我总是一个人待在家里,哪也不去,爸妈都叫我别总是窝在家里,要多出去走走,不然情况会更差,我总是迈不出那扇门……比起待在家里的憋闷,我更怕出去我那极不自然的表情,紧张时我甚至连话都说不好,别人也都觉得我好怪,甚至有人曾在我背后说我是变态、神经病。读大一的时候我就是受不了那种压力才没读下去的,本来希望在家休息一段时间能好一点的,可是家中的压力并不比学校来得小,来自父母、亲戚、邻居、朋友各方的追问、教育、劝导,这一切的一切弄得我简直没有一点宁静……”
  
卡耐基说过,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只有15%靠他自身的努力,而85%取决于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我们每天的工作或生活都需要与人合作与交流。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社会交往上的困难、不适应,这是难免的、正常的。如果长期处于社交乏力状态,会影响人际关系,最终影响自己的前程和人生。

 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是我们每一个人社会化的必由之路。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自信和自尊,缓解内心的冲突或苦闷,宣泄愤怒与压抑,减少孤独和空虚。不懂得人际交往的人,在心理上不能成为健全的人。不良的人际交往,则会增加我们的挫折感,激发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产生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反应,影响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始终贯穿人的一生,成为影响我们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探讨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心理调适,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

心理学家的研究和人们自身的生活实践证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前提。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调查的结果也证实,数千名被解雇的男女中,人际关系不好的比不称职的高出两倍。可见,事业成功也离不开广泛正常的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在成功的道路上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交乏力的成因 

 社交乏力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不良“直接体验”

当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可能遭遇过挫折、失败,或是受到了侮辱、讥笑、拒绝等,如无法摆脱,则强压愤怒情绪,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落感,易在群体中表现出一种表面的冷淡和失去喜怒哀乐的表情,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对事物无动于衷的态度。之后,就会在心里形成一种紧张、焦急、忧虑、恐惧等情绪状态,再遇到新的类似的交往情况时 ,便会旧病发作,出现“社交恐惧症”。

 2、习得的条件反射

有些人可能自己并没有在社交中经历过什么不愉快或挫折,只是从别人那里听到或看到别人在某种交往情境中遭受挫折,陷入窘境……自己也会间接在心里产生这种体验。由此,他们会不自觉地在这种特定的社交场合,其习得型的不良恐惧状态马上表现出来,导致他们出现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如果长期、严重地存在,则对于人的身心发展、人际交往以及事业、学业的成功等都是很不利的。所以,应尽快摆脱这种不良的社交心理障碍。

 3、适应能力的问题

有些不善与人沟通的人,从小就比较孤僻,家庭环境中沟通较少,从未真正学会与人交往的艺术。当进入一个群体后,就会把家庭中缺乏沟通的状态带到工作或生活中,不能适应现有的环境;处理不好与他人的关系,总希望别人主动接近自己,自己却不会主动与人交流,导致内心孤独,更加封闭。不良的交往模式也是成为个体压力的主要来源。成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

 4、群体中的客观因素

如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而又较少享有成功的机会和喜悦,结果大部分人感受不到他人的温情和关怀,产生冷漠心态,导致社交乏力。

 5、性格问题

因为性格孤僻,太过自恋,自卑,不自信或不屑于与他人交往,唯我独尊,或害怕增加不安全感而紧张不适,从而转向自我内心交流,产生冷漠,导致社交乏力。

 

社会乏力的特征

 

社会交往本来是人类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好的社会交往可以减少孤独、寂寞、空虚、恐惧,痛苦,可以宣泄愤怒及压抑。

有些人在社会交往中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能交往,因此产生焦虑和恐惧,以至于无法走出灵魂深处的那片孤岛,甚至为此焦虑成疾,导致心理障碍。对于人际关系严重失调或经常失调的人,往往有可能存在缺陷、认知错误或心理障碍。

社会交往心理障碍造成的影响有:不敢或不能与人交往;交往变得困难;交往给人带来不愉快、压抑等消极情感体验。

因此,对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具体情况,分为正常和异常。对异常类型,有些是思想问题、也有的是心理问题所致。

社交乏力的表现特征: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与人相处中感到不自在,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种种困惑。也有些人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他的发展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成长过程中经常受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意识感强、自卑、模仿与暗示都可能强化社交焦虑。目前的研究在遗传基因、气质特征、父母影响、早期创伤、认知倾向等方面都有不少进展,且多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也开始被重视。

拯救社交乏力的策略

 1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交往能力。很多家庭中由于夫妻感情不和或工作太忙,很少顾及到孩子,与子女交流很少,使孩子无法学习社交,从小就得不到有效地积极反馈,导致社交能力严重不足。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适当的关爱、鼓励,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对于改善社交乏力至关重要。

 2、学会一些放松疗法,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试。尽量松弛自己平时比较高度紧张的思维运作模式,真正让自己的心灵和精神放松下来。如做深呼吸放松、腹式呼吸放松等,以便在社交过程中出现情绪反应时,及时采用,来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增加自信。

 3、培养乐观的人生情趣和坚强的意志。平时积极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各项心理素质。就能有效地战胜紧张和不安等不良情绪,提高心理适应和平衡性,增强信心和勇气。最终用自我肯定的理性认知取代激发焦虑的非理性认知。

 4、不要逃避和退缩。在参与一些社交活动时,正确地了解交际对象,是提高人际交往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不要对自己有过于完美主义的要求,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才能使自己真正轻装上阵,各种压力也会减轻。

降低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平时多学习人际交往中的社交技能,提高社交生活质量。可以多参加集体活动,结交朋友,逐步培养自己的胆量。

 5、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从生活内容到作息时间都作出相应的调整,努力调整生物钟,早睡早起,保证有规律的生活。在工作中每过几小时进行一次慢而深的呼吸,想象吐故纳新,使紧张离开自己的身体。同时,加强锻炼,多做有氧运动,使自己能够快速适应现在的生活。也可以参加一些休闲活动,包括旅游、参加武术训练等,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上班或对生活的担忧上。

 6、及时接受心理治疗。对于已经形成社交恐怖症的患者,可以接受系统脱敏疗法、认知疗法和生物反馈进行治疗。对较严重的患者,同时配合抗焦虑药与抗抑郁药能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利于行为矫正。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南通站 nt.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