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技术研究院规画安排一天的「突破性创新工具的探索与应用」课程,邀请来自AIM俐钜创新研究院的总经理兼首席创新官詹长霖博士,为工业技术研究院里的研发设计同仁培训指导如何正确理解应用突破性创新工具,并带领学员分组仿真演练整套方法流程。
首先,詹博士从著名的主观轮廓─Kanizsa三角形图案,询问各组学员看见有多少个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及三个角构成的封闭平面空间」,其中一组基于这样的定义,得到0个的答案。各组依据不同的定义,而出现不同的答案,不过究竟谁的答案才是对的?「只要你重新定义你的三角形定义,任何答案都是对的,这就是大家的创意。」詹博士进一步解释:「但是,只有能够创造商业与社会价值的创意,才被称作创新。」
「观念在变,方法也会变」,詹博士藉由寺庙中师父解决喝水问题的小故事,简洁有力地比喻说明现在企业所使用的创新手法:互相协力合作的「机制创新」、引起竞争意识的「制度创新」,以及运用省时省力的工具的「技术创新」。对于三种方法的差异,学员的反应几乎是认同「技术创新」,或许因为在座的皆为工研院的同仁,其研究内容多与科技工程相关的缘故。但技术创新方案真的是寺庙解决喝水最佳的选择方案吗?
社会是很务实的,只有带来商业价值的创新才被称为成功的创新,过去产业界有几个开发案例虽具突破性的创意,例如「摩托罗拉的铱星电话」及「福特核能汽车」,但由于社会看不到或使用不到这样的价值,没能在市场上发扬光大,最后皆以惨赔失败收局。因此詹博士强调,最安全的创新,是要满足动态市场中客户的需求,企业家必须要谨慎判断,难得想出来的新构想中,哪些价值要素是受顾客关注的,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浪费亏损。
使用对的创新工具,就可以重新思考客户心中理想的渴望成果是什么,并对照现有的解决方案架构,就会发现哪些要素必须要提升价值,或减少价值以节省成本。或是藉由改变产品的性能,符合客户的需求。训练过程中,为了使学员们了解创新工具的影响力,詹博士引导大家进行小组讨论,想象自己是一家企业创新团队,试着使用「创新价值分析图」,分别列出该企业客户的「预期成果」,以及理想创新及现况的价值曲线图,相互对比,并从中挖掘出创新价值分析图所传达的重要讯息。
经过创新工具的实际操作,每个小组发表各自成果图表,并解说自己的构想。其中一组以「托老院」的观点探讨,认为现状的要素无论是场地、增能课程、工作人员专业度的价值皆不高,若能将它们的价值提升至接近理想状态,就会是一个可以成功的创新典范。不过,詹博士指出该组学员们探讨的内容还不够开放及深入,似乎显现出工研院偏保守的行事作风,「如果我们想取得重大的、突破性的改变,就必须改变我们常规的思维模式。」团队的每个人需要抱持着更加开放的心态,才有机会研究出更接近成功的创新构想。
创新成果受到创新风格的影响很大,创新风格因人而异,分成「适应型」及「创新型」。适应型人士风格保守,在问题的定义范围内进行工作,重点放在把事情做得「更好」;而创新型人士想法天马行空,喜欢将定义看作问题的一部分,为的是把事情做得「不同」。要组建团队进行创新,必须要依据创新项目的突破程度,慎选团队成员的创新风格特性,避免在过程中越走越偏。詹博士表示,若于过程中背离起初设定的目标,不但要花更多时间回归正轨,可能还会造成团队士气低落,将不利于后续的创新发展。
最后詹博士于课程结束前,详细分析「创新解碼TM流程图」的五大阶段15个步骤,让学员们了解如何运用突破性创新方法来执行创新项目。并再次提醒,创新的挑战性在于一开始如何辨识出最佳的创新机会,配合适当的创新工具指引,即可创造出得以打破产业发展障碍的创新成果,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取得得天独厚的蓝海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