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尔加,方尔加讲师,方尔加联系方式,方尔加培训师-【讲师网】
方尔加 优 2022年度中国100强讲师
著名国学管理专家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方尔加:对《道德经》“道”的主体性解读(一)
2016-01-20 113572
本文所探讨不在《道德经》的作者及版本,而在解读《道德经》中“道”的角度。迄今为止,学术界对《道德经》的解读全都是主客体分裂开解读,即把“道”、“自然”、“万物”当做纯客观的对象加以诠解,这一诠解角度可称为本体论方法。本文则是把“道”当做主体,把“自然”、“万物”当做主体活动的方式。笔者把这一诠解方法称为主体性方法。本体论方法与主体性方法有以下不同:第一,前者认为《道德经》在心外,后者认为,吾心即《道德经》;第二,前者是我注《道德经》,后者是《道德经》注我;第三,前者是先知后行,后者是行中得知;第四,前者是逻辑性思维方式,后者是直觉性领悟方式。下面是笔者对《道德经》“道”的主体性解读。

1,“道”的不可规定性和实存性。

  《道德经》首句就展示出了“道”的不可规定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虽然不可规定,但“道”是真实存在的。“道”与“有”和“无”的关系是什么?“道”是 “有”“无”背后之所以然。就如同“鸡三足”,“道”是两个有形之足背后的无形的足。是隐藏在商品价格上升与下降的背后的无形的手。“道”恍惚难及: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之不可规定其实是在表达主体创造能力的不可限性。人类主体永远可以超越自己以往的创造水平,永远不会停留在某种固定形态。主体的创造性永远不能用言语道尽,故其不可道、不可名。

  但“道”又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的。什么内容?主体中的软知识。1997年4月11日《青年参考》第三版刊登华北的译文:《你为什么不能当处长?》“知识通过学习得来、通过交流得来,因此一个人可以从书本上学到知识,也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体验领悟知识——这一类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们忽略了,正是它使人无法通过继承人类有史以来积累的知识而达到完善的程度,相反它表明有些知识是无法积累的,每个人面对的都是一个新世界。这就是艺术家所经历过的,书上说跳舞应该有怎样的姿势,可是如何控制形体、控制肌肉的动作,这是任何百科全书、任何良师都难以传授的,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笔者把“通过学习得来、通过交流得来”、“可以从书本上学到知识,也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称为有形知识,或曰硬知识;把“通过自身体验领悟知识”、“使人无法通过继承人类有史以来积累的知识而达到完善的程度”、“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称为无形知识,或曰软知识。软知识是已经内化为主体的创造性的知识。硬知识只有和软知识相结合才能被激活,许多人的硬知识没有被激活,处于休眠状态。书呆子硬知识不可谓少,但其呆就呆在缺乏软知识,只会背书,不会创造。软知识就是主体中的创造性,也就是不可言说之“道”。

2,“道”为万物之“母”、之“根”。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谷神”就是“道”,是神秘的母性,为天地万物之“根”。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芸芸众物的“根”就是“道”。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守住天下万物之“母”就能终身不败。因为是“根”、是“母”,故言其生万物。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既然是产生者,那么时间上一定居最开端。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对“道”生万物,学界常从本体论的角度或解释为气生万物,或解释为绝对精神生万物,甚至有人解释为宇宙大爆炸。笔者以为,“道”生万物从主体性角度可解读为我激活万物。“生”应理解为激活。“道”生万物之前可理解为用“道”者还没有介入事物,诸工作要素还没有被激活。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一”就是“道”,“天”、“地”、“神”、“谷”、“万物”、“侯王”得到“一”就被激活了。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强调的“无”使“有”得以有其用,就是无形之“道”激活有形的器物。在实际工作中,领导者如果与“道”合一,就能够激活周围人和物的要素,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第二十七章:“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善救人”就是善于使人发挥作用。同样一个人,在某领导手下工作没有积极性,效率非常低下。换了另一个领导,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工作效率非常高。同样一个物,在某领导手下是无用的废物。而在另一个领导手下,就是宝贝。显然,这另一个领导的做法符合“道”,将其治下的要素激活了。一个真正与“道”合一的领导,如能做到尽人所能,尽物所用,就达到了“道”生万物、为万物之“根”“母”、使万物得以“生”的境界。人们日常说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也可印证这个道理。一将是指能够与“道”合一的将,他是士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士兵的士气和战斗力之母。

3,“道”的认知方式。

  如何认识“道”?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出户”、“窥牖”、“为学”讲的都是有形知识、硬知识、可以言说的认知层次的知识。前已说过,“道”是软知识,软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硬知识只有被软知识激活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所以掌握软知识更加重要。但是,软知识在形成的过程中已经与硬知识融合在一起。直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有形的硬知识,硬知识更容易受到重视,软知识往往被忽略。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硬知识妨碍了对软知识的掌握。所以魏晋玄学家王弼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对老子关于“道”的认知方式的把握是相当准确的。明代王阳明的说法与王弼异曲同工。有人问:“道可见乎?”他答:“有而未尝有也”。又问:“然则无可见乎?”他答:“无而未尝无也”。又问:“然则何以为见乎”?他答:“见而未尝见也”。问者愈发糊涂了,请求明喻。他却说:“道不可言也,强为之言而益晦;道无可见也,妄为之见而益远”。有人让他说明“道”究为何物,他的感受是“欲发挥此,只觉有一言发不出,津津然如含诸口,莫能相度”,“道”确实是存在的,但只是软知识,只能意会,不能用表达硬知识的方式加以解说。第四十七章、四十八章就是要摈弃感性和理性这些认知层次。进入到非认知性的体悟、直觉。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南通站 nt.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