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李伟讲师,李伟联系方式,李伟培训师-【讲师网】
擅长营养健康及婴幼儿孕产妇类的大中型讲座及培训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李伟:四季保健养生系列夏季中医养生
2016-01-20 53121
四季保健养生系列夏季中医养生 关于中医养生(序言) 中医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就像保养汽车一样,夏天要注意保养空调系统而冬天要注意防冻。 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比如我们冬季可以用一些温热的食物或药物来补养脾肾的阳气,秋季气候干燥则要多吃一些滋阴清热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津液;春夏季节又有不同。这就是四季养生的大意,当然这只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准确地说,中医四季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说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健康长寿的目的。 第一章 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 一、夏季养生指导“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人虽然是有思维、有情志的高级动物,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生活、情志,但人也是天地之气的产物,只有与自然界的变化相一致,才能和谐地生存于其中。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特点,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就应该顺应不同的节气,调整自己的生活起居乃至情志,该宣发的时候宣发,该收敛的时候收敛,达到与天地相应,这就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意思是说,聪明智慧的人,都是顺应四季寒暑的变化,通过调节起居、饮食和情志来调节五脏之气,使它们与自然界阴阳的变化相统一,即“春气之应,养生之道;夏气之应,养长之道;秋气之应,养收之道;冬气之应,养藏之道”。只有这样做,外来的邪气才不会侵犯人体,顺应了四时阴阳特点,才能颐养天年! 那么在夏季应该怎样调养自己的阴阳呢?首先就要了解夏天的特点。二、夏季的特点及对人体的影响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三月,指农历四月至六月,阳历六月至八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蕃,即茂盛;秀,即华美。在夏天的这三个月中,阳气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充分交合,其间清气充实,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茂盛、最华美的季节。人是万物之灵,也应该神气饱满,体力旺盛。夏季,人体阳气旺盛,宣发于外,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饱满,情绪外向,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机。这时候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比较强盛,总体上显现出夏季万物华实的特点。夏季与其他季节不同的是,有一阶段呈现出湿热交蒸的气候特点,不仅气温高而且雨水多、湿度大,最为潮湿闷热。中医把这一阶段称为长夏,人们容易感受暑湿之邪而患病。三、夏季养生原则 1、夏季要养阳 《黄帝内经》说夏季应该“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我们指出夏季应该遵循的养生准则。养阳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阳是一种向外发散的状态 夏天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繁华的季节,夏季养阳就是培养人体一种蓬勃向外发散的状态。因此人们应该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相应,夏天可以适当晚睡而早起,积极地参加户外的活动。不要为了躲避阳光而长时间待在房屋里。通过户外活动锻炼提高身体对暑热的耐受性,并使阳气得以宣发。暑热的气候容易使人烦躁,所以要注意养性,避免心急燥热,通过运动发汗等方式把体内的郁闷宣泄出去,使身体顺应夏季宣发生长的状态。 养阳即养人体的阳气 夏季气候炎热,阳气外盛,尤其是南方地区高温湿热,凉茶成为人们最爱的饮品,无论男女老幼每天必饮数杯,以此来清暑热。人们却不知夏季虽然气候炎热,但人体的阳气处于外泄的状态,即盛于外而虚于内,过度地饮用凉茶容易损伤脾胃之气,引起食欲减少、胃痛、腹泻等症状,长期服用可以损伤脾肾的阳气,导致脾肾阳虚。同时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旺盛,汗出得较多,毛孔开泄,如果贪凉,如汗出后受风或空调过凉都更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而长夏的湿热也最易伤及脾阳,所以不要认为夏天只有暑热之邪,而恣食生冷,贪享寒凉。要注意养护阳气,凉茶的配伍不要过于苦寒,尤其脾胃功能较弱的人更要慎服。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长夏季节高温而多雨,湿病多见于这个季节。长夏与五脏的脾相通应,脾脏的禀性是喜欢比较干燥而厌恶湿邪,一旦脾的功能被湿邪所阻遏,则可能因为脾气不能正常运化、气机不畅导致体内水湿停聚,而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不利、皮肤渗液、水肿、四肢不温等各种症状。有的地方夏天有喝姜茶的习俗,就起到了养脾阳而除湿的作用。 2、夏季养生重在清 饮食养生:食物宜清淡 炎炎夏日里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煎炸油腻、辛辣食品。清淡的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多吃新鲜的蔬菜瓜果,如冬瓜、苦瓜、西瓜、黄瓜等,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吃冷饮要适度,不可过多吃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另外,吃些醋,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病。 情志养生:头脑宜清静 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烦躁不安,生气易怒。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切忌烦躁不能自制,因躁生热,从而心火内生。要使心情像清彻平静的湖水一样,正如古人所说要“静养勿躁”,这样才能避免因情志诱发疾病。 起居养生:环境宜清凉 夏天不能整天倚赖空调,要趁着早晚气温稍低时,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避免室内空气的浑浊。尤其是下雨时及雨后,空气清新,含有丰富的负离子,这时应关掉空调,打开窗户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精华。 运动养生:运动要清心 运动的目的就是要使心情平静,心静自然凉。高温炎热及伏天不宜远途跋涉,以免伤津耗气。可以选择在比较凉快的早晚练习中医的养生功,或漫步于江边湖畔,或在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总之要多亲近大自然,不能因为怕热而只在有空调的健身房活动,在大自然中运动的收获是室内运动所无法比的。四、不同体质养生方法各异 体质,即身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机体内阴阳双方的力量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脏腑功能的胜衰所决定的,并以气血为基础。 祖国医学一贯重视对体质的研究,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对体质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黄帝内经》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体质做了若干分类,提出了两种体质分类方法。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归纳出木、土、火、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根据人体体质的阴阳胜衰,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黄帝内经》还指出由于地域环境和气候不同,人群生活习惯不同,所以会形成不同的体质,易患不同的病症。 既然人的体质不同,那么无论在保健养生还是疾病的治疗方面都不可能雷同,每一种体质的人群都有其独特的原则和方法,甚至于可以细分到一人一法,这就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因人而宜”。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有关体质学说的理论,并以人体正气胜衰,结合实践,创造了辩证施治的理论。古人还十分强调诊脉,著名药王唐代的孙思邈指出:“凡人秉形气有中适,有躁静,各各不同,气脉潮动,亦各随其性韵。”有经验的中医通过诊脉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特征,治疗用药就可以有的放矢并取得很好的疗效。 1、不同体质的养生 祖国医学认为,当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时体质也会发生病理变化,根据临床上的征候、脉象、舌苔,可以把人分为八种病理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阳盛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其具体养生方法如下: 阴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能耐受春夏之热,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严重时可出现潮热盗汗(肺阴虚),视物昏花(肝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肾阴虚)。 养生原则 补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重要。 养生方法 ① 精神调养 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   ② 环境调摄 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耐,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③ 饮食调养 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④ 起居调节 因为精属阴,阴虚者当护阴,而性生活太过可伤精,应节制性生活。 ⑤ 药物治疗 肺阴虚者,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者,宜服天王补心丸;肾阴虚者,宜服六味地黄丸;肝阴虚者,宜服一贯煎;其他滋阴生津中药如女贞子、山茱萸、旱莲草亦可选用。 阳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下利清谷;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养生原则 温补脾肾,因为对于阳虚者关键在于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养生方法 ① 精神调养 《黄帝内经》中说 “肝气虚则恐”, “心气虚则悲”,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去忧悲,防惊恐,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②环境调摄 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夏季不要贪凉,慎食生冷,少用空调,免伤阳气。 ③加强体育锻炼 阳虚体质者应该从夏末秋初开始锻炼自己的耐寒力,坚持到冬天。因为“动则生阳”,通过运动来提高机体抵抗力。  ④饮食调养 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鸡肉,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⑤药物治疗 偏心阳虚者,宜用桂枝加附子汤;偏脾阳虚者,选理中汤;偏肾阳虚者,宜服金匮肾气丸。 气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脉虚弱,是其基本特征。若病症加重,可出现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腹胀,大便溏泄;或脱肛,子宫脱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 养生原则 补气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生化之源”,故脾、胃、肺、肾皆当温补。 养生方法 ①气功锻炼 肾为元气之根,故气虚宜做养肾功。 ②饮食调养 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大枣、胡萝卜、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青鱼、鲢鱼。若气虚严重,当选用“人参莲肉汤”等药膳补养。 ③药物养生 平素气虚之人宜常服金匮薯蓣丸。脾气虚,宜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肺气虚,宜选补肺汤;肾气虚,可服肾气丸。 血虚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月经量少,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 养生原则 调理脾胃以助生化血液之源,滋补肝肾以补血。 养生方法 ①起居调摄 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 ②饮食调养 可常食桑堪、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大枣、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平鱼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均有补血养血的作用。 ③药物养生 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或归脾汤。若气血两虚,则需气血双补,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亦可改汤剂为丸药长久服用。 ④精神修养:血虚的人,时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当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可以听听轻快的音乐,看看喜剧,或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哑剧,使精神振奋,心情愉悦。   阳盛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壮实,面赤声高,喜凉怕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热赤。若病则易从阳化热,而见高热、脉洪大、大渴、饮冷等症。 养生原则 平肝清热,注意养性,稍安勿躁。 养生方法 ①精神修养 戒怒。阳盛之人好动、易发怒,故平日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用意识控制自己,遇到生气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冲动。 ②体育锻炼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让多余的阳气散发出去。游泳是首选的锻炼项目,此外,跑步、武术、球类运动等,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择进行。 ③饮食调理 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葱等,对于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温阳食物宜少食用。可多食水果、蔬菜,如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莲藕等,可常食之。酒性辛热上行,阳盛之人宜戒酒。 ④药物调养 可以常用沸水冲泡菊花、苦丁茶饮用。大便干燥者,用麻子仁丸或润肠丸;口干舌燥者,用麦门冬汤;心烦易怒者,宜服丹栀逍遥散。 血瘀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面色晦滞,口唇色暗,眼周暗黑,肌肤甲错,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若病则上述特征加重,头、胸、胁、少腹或四肢等处有刺痛感。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倾向、吐血、便黑等,或腹内有症瘕积块,妇女痛经、经闭、崩漏等。 养生方法 ①运动锻炼 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各种舞蹈、太极拳、八段锦、动桩功、长寿功、内养操、保健按摩术,均可实施,总之以全身各关节都能活动,以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②饮食调理 可常食桃仁、油菜、慈姑、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可饮少量黄酒,山楂粥、花生粥亦颇相宜。 ③药物养生 可选用活血养血之品,如地黄、丹参、川芎、当归、五加皮、地榆、续断、茺蔚子等。 ④精神调养 血瘀体质者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 痰湿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黏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若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或食少,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或头身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或妇女白带过多。 养生方法 ①环境调摄 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 ②饮食调理 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避免食积。以防生湿生痰。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之,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枇杷、白果、大枣、扁豆、薏米、红小豆、蚕豆、包菜等。 ③ 运动锻炼 痰湿体质,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多余的皮下脂肪逐渐转变成结实的肌肉。气功方面,以动功、保健功、长寿功为宜,加强运气功法。 ④ 药物养生 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输布,液聚生痰者,当宣肺化痰,方选二陈汤;若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者,当健脾化痰,方选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若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者,当温阳化痰,方选金匮肾气丸。 气郁体质养生法 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舌淡红,苔白,脉弦。若病则胸胁胀痛或窜痛;或乳房、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或胃脘胀痛,泛吐酸水,呃逆哎气;或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或气上冲逆,头痛眩晕。 养生方法 ①调摄情志 此种人性格内向,神情常处于抑郁状态,根据《黄帝内经》“喜胜忧”的原则,应主动寻求快乐,多参加社会活动、集体文娱活动,常看喜剧、滑稽剧、相声,以及富有鼓舞、激励意义的电影、电视,勿看悲苦剧。多听轻快、令人欢愉的音乐,以提高情志。多读积极的、鼓舞心志的、富有乐趣的、展现美好生活前景的书籍,以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在名利上不计较得失,知足常乐。 ②多参加体育锻炼及旅游活动 因体育和旅游活动均能运动身体,疏通气血,既使人欣赏了自然美景,呼吸了新鲜空气,又调整了情绪,增强了体质。气功方面,以强壮功、保健功、动桩功为宜,着重锻炼呼吸吐纳功法,以开导郁滞。 ③饮食调养 可少量饮酒,以活血脉,提高情绪。多食一些能行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荞麦、韭菜、茴香、大蒜、刀豆、香橼等。 ④药物养生 常用以香附、乌药、川栋子、小茴香、青皮、郁金等疏肝理气解郁的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如越鞠丸等。若气郁引起血瘀,当配伍活血化瘀药。 2、预防为先,颐养天年 《黄帝内经》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知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有病了之后才知道吃药治疗就像渴了之后才知道挖井,要战斗的时候才想起铸造武器一样,太晚了,况且医学的发展始终滞后于疾病的发生,目前很多疾病仍然没有药物或方法可以根治。这一点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并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要做到预防在先,通过正确的养生方法,增强体质,使体内正气充盛以抵抗外邪,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中医“治未病”的学说,对于癌症及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终生服药的病人意义尤其重大。这些疾病的发生虽然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与环境污染、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更密切相关。所以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治未病,回归简朴的生活,锻炼身体,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态,从而使我们每一个人健康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第二章 夏季情志养生要点 一、夏应“养长” 《黄帝内经》说夏天应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使人的精神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郁郁葱葱,蓬勃向上,心情愉悦,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在精神调养上,祖国医学认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则要“长”(读zh ng)。因为夏日炎炎,往往容易让人心烦意燥,心绪不宁,所以夏天更要心情舒畅,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如万物蓬勃生长一样,这就是“夏养长”,因为只有神气充足,人体的机能才旺盛而协调。 二、恬静养神 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调神摄生,首贵静养。《黄帝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样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 这在夏天的意义很大,有些人是不是有疑问,夏天不是要“养长”吗?这不是矛盾吗?其实夏天养长是养一种生发的状态,多做户外运动,多与人交往,多想积极开朗的事,这样心情才能畅达;而“养静”就是要心情平静,不急不躁,通过自我调理或户外运动等方式把 心中之抑郁燥热散发出来,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心宁而神安。 三、情志养生 “调情志,重养德”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养生学不可或缺的,对强健身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黄帝内经》中就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精神情绪的恬静、安详,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和杂念,体内的真气就会始终保持充足的状态,怎么会得病呢?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说道 “千般难,不越三条”,即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可见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七情不 仅是致病的因素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因素,现代医学也证实不良的情绪可以导致多种疾病。所以调养情志是中医养生防病治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七情致病 中医学将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应。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绪,统称“七情”。每个人都会对各种事物表达出自己不同的情感,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正如《黄帝内经》里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七情的条达与脏腑功能的正常有着密切关联,中医认为每一个脏腑都对应于一种情志——“心主喜,肺主忧,脾主思,肝主怒,肾主恐”。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一旦情绪过激,比如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剌激,超出了人体的承受范围,就会对相应的脏器造成影响,而产生相应的疾病,故过喜则伤心,大怒伤肝,思虑伤脾,悲泣伤肺,惊恐伤肾。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 喜,指欢喜、高兴。 愉悦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人体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是突然的狂喜,就会喜则气缓,即心气涣散。心主血脉,心气虚则不能行血,血运无力导致血液瘀滞于心脉,出现心悸、心痛、中风甚至死亡。清代医学家喻昌写的《寓意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岳书传》中牛皋因打败了完颜兀术,兴奋过度,大笑三声,气不得续,当即倒地身亡,这些都证实了过度的欢喜对身体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有致命的危害。《儒林外史》有范进少时多次进京赶考,屡考屡败,到五十多岁终于中举,由于过度高兴,突然颠狂的故事,这是典型的喜伤心的病例。至于现代人因为过喜导致猝死的病例也并不少见。 忧,是指忧愁、苦恼。 人在遇到烦心事的时候适当地忧愁担心无可厚非,但是忧虑太过,表现为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少语、忧郁寡欢、意志消沉、独坐叹息,重者难以入眠、精神萎颓或紧张、心中烦躁,就会“忧则气乱”,因气机紊乱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心悸、胃痛、食欲减退、失眠等种种不适。 怒,即生气。 适度的生气有利于气机的宣泄和情志的调畅,对身体是有益的。但是若暴气暴怒,“怒则气上”暴怒伤肝,就会导致肝气不疏,上犯头目,出现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肝区疼痛,烦躁易怒,甚至打人毁物。或者气极反静,不言不语,俗称生闷气,这更有害健康,重者会因气厥而四肢抽搐,甚至昏厥死亡。《三国演义》中周瑜乃一代英才,文韬武略,英姿勃发,但生性易妒,易气易怒,被诸葛亮“三气”之下,大怒不止而暴毙。 思,即思虑。 每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都要思考,但若思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有脾在志为思”,故过度思虑最易伤脾气,脾胃运化失职,就会造成食欲减低、胃脘涨满、腹胀腹痛等。《吕氏春秋》有因思伤脾的例子:齐闵王因为思虑过度,损伤了脾胃功能,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后经文挚用激怒的方法,使其气上,促其吐出胃中积食而痊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工作压力过大的人,易患消化道溃疡病,这和中医学 的“思虑损伤心脾”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惊,指惊吓。 正常人若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但是很快就能恢复。心气虚的人受惊后可表现为颜面失色、神飞魂荡、目瞪口呆、冷汗渗出,肢体运动失灵,儿童受到过度惊吓可能导致抽搐。由于“惊则气下”,受惊的人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经常受惊,会损伤人的胆气,使人的胆子越来越小,即使受到外界的一点刺激都会让人心惊胆战,成俗话所说的 “惊弓之鸟”。 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 我们常将“惊”、“恐”并提,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恐常由惊转变而来。“恐则气下”,“恐伤肾”,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 悲,是指悲伤。 遇到难过的事情,因悲伤而哭泣是人们正常的情感反应。中医认为悲则气散,适当地哭泣可以使郁结之气抒发消散,对身体是有益的。现代医学也证实当人悲伤时流泪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有益缓解不良情绪,因此“男儿有泪也要弹”。任何事物都有极限,悲哀太甚或时间过长,则可消耗肺、肾之气,出现气短、心悸、胸闷,在精神上表现为意志消沉、悲观厌世。现代科学证明过度悲伤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 从以上我们可以认识到过度的情绪反应对身体伤害之大,故《黄帝内经》指出“智者养生” 要“和喜怒”,即懂得养生的人要会使七情调和,不要超越情感的极限。“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只有身心清静,才能精神内守,如果心情浮躁,就会使精气外泄,甚至神气消亡。 2、注重养德 讲究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性,而养性首先即要养德。古代学者早就提出“仁者寿”的理论。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生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获得高寿。 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孙真人卫生歌》说得好:“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这是修身养性的至理。唐代名医孙思邈不受名利之诱,献身医道,为大众解除疾苦。凡病家请求出诊,他从不瞻前顾后,不考虑自己的吉凶安危,也不惧怕路途遥远艰险,无论昼夜寒暑、饥渴疲劳,都要“一心赴救”,而且从不问病患地位高低,贵贱贫富,也不念恩怨亲疏,一视同仁。他不仅在工作中不辞劳 苦,而且在医学研究上孜孜不倦,在古稀之年写下了《千金要方》,直至百岁高龄,仍然思路敏捷,老而不衰,完成了《千金翼方》,至一百零二岁去世。与此相反,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特别是那些被名利枷锁困住手脚的人,愿意斤斤计较,常常患得患失,他们往往会未老先衰,自然难登“仁寿之域”。 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又被称为“石头和尚”,九十一岁时无疾而终,谥号无际大师。希迁曾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米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密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希迁的养生奇方其精要在于养德。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德高者对人、对事胸襟开阔,无私坦荡,光明磊落,故而无忧无愁,无患无求。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于健康长寿。 古人认为要达到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必须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安于平淡的生活,不要追求过分的物质享受,不要与别人攀比,更不要有非分之想,要随遇而安,心安理得,才能知足常乐,情志舒畅,并达到较高的道德修养。纵观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身心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工作和生活中诸多的压力长期无法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无处宣泄,亚健康和抑郁症成为都市人的多发病。其实,我们如果能够按照《黄帝内经》教诲的那样“恬淡虚无”,稍微降低对物欲的追求,就能够给自己减压,从而达到精神内守,身心愉悦。人生苦短,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是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身心疲惫,还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在了解了中医情志养生的精辟理论后,我想大家一定会有新的认识,并将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 第三章 夏季饮食调摄(一、夏季的饮食原则) 一、夏季的饮食原则1、夏季宜养心健脾,解暑化湿 中医学认为:“夏属火,其性热,通于心,主长养,暑邪当令。”是说心在五行中属火,火热之邪最容易损伤心,常导致心病,如有心神不安、心悸失眠、头昏目眩等心神不宁的症状。而且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仅会损伤心气,还会导致心阴虚,这样更容易受到暑热邪气的侵犯,所以夏季宜注重养心。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品,既能清解夏季高温天气带来的暑热,又能清泄身体产生的内热,也可服用辛凉散发或甘寒清暑的中 药,如菊花、薄荷、荷叶、金银花、连翘,以利心火、散暑热。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长夏,与脾相应。这个时候天气闷热,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人比较容易感受湿邪,而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超出了脾胃的适应能力,就会产生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脘腹胀满、四肢不温等寒中洞泄一类的脾病了。所以长夏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少生冷,脾虚的人可以少食多餐,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适当吃些辣椒,增加食欲,帮助消化,抵抗湿邪对脾脏的侵扰。也可以服用健脾化湿的中药,如白术、莲子、茯苓、藿香、白豆蔻之类,既健脾胃,又祛暑湿。 2、夏季饮食要节制 《黄帝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之过,伤其正也。”“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食物本来是营养人体的,但是如果饮食不节制,就会适得其反,伤害人体的正气。所以一定要节制饮食,三餐规律,饮食有节,这样才能使形体与精神相一致,才能颐养天年。 饮食节制除了要防止暴饮暴食之外,还要注意三餐的时间及分配。早饭要在7点左右,午饭在12点左右,晚饭在18点左右。俗话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枕上记》中说:“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饮膳正要》中说:“晚饭不可多食,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因为晚上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逐渐减低,消耗的热量也比白天明显减少,晚饭吃得过多就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同时晚饭吃得过饱或过于油腻还会增加肠胃负担,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现象,并影响睡眠,即所谓的“胃不和,卧不安”。特别是老人、小孩消化能力本来就不强,夏季就更差,吃得过饱,难以消化,容易使脾胃受损,导致胃病,正如谚语所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汉代名医张仲景早在《伤寒论》中就提出“损谷则愈”,即在保持身体基本热量需要的基础上,少吃一点儿,很多病自然就好了。我们现代的一些常见病,如糖尿病、痛风、高血脂,与饮食不节制有密切的关系。古人提出的“损谷则愈”到现在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夏季饮食宜苦、辛、酸、咸,少甜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为五味。所谓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我们每天吃的食品都是由这几种味道组成的,设想一下,如果食物中什么味道都没有,那饮食本身就失去了乐趣,人就会没有食欲。当然五味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调味以增进人的食欲,中医论赋予了它更深远的意义。按照五行学说的理论,五味与五行、五脏是相对应的,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 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像乌梅、山楂、山萸肉、石榴等。 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 甘味即甜味,有补益、和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 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 适量地摄取五味对人的身体是有益的,能维持人体阴阳的平衡。但五味摄取过多或不足,都会引起身体的不适,甚至致病。因为五味与五行、五脏相应,所以过食五味,就会对相应的脏腑造成损伤。 《黄帝内经》中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内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即咸味食物吃多了,使血在血脉中运行凝滞,甚至改变颜色;苦味食物吃多了,可使皮肤枯槁、毛发脱落;辣味的食物吃多了,引起筋脉拘挛、爪甲干枯不荣;酸的食物吃多了,会使肌肉失去光泽,变粗变硬,活动不利;甜味食物吃多了,会使骨胳疼痛,头发脱落。其实这些道理我们在生活中都能亲身体会到,比如长期摄入太多盐容易引起高血压,但盐摄入不足也会使人疲乏无力,生白发。因此,在饮食中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即五味搭配适度,才能气血充盛,身体的各个系统的功能才能调和,这才是延年益寿的正确方法。 “天人和一”是中医养生的指导理论,人要和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所以五味的调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年龄、身体状况、环境地点和季节气候进行调整。就夏季而言,应该适当多吃些苦味及酸味、咸味和辣味的食物,少吃甜味。因为夏季气候炎热而潮湿,苦味可以清热泻火,还可以健脾气、除潮湿。如苦瓜、莴笋、芦笋等,有清心除烦、提神醒脑的作用。夏天出汗过多,尤其是从事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盐分,夏天的饮食比较清淡,佐以少量咸菜,可以增进食欲。另外,夏季出汗多而最易丢失津液,喝水较多会冲淡胃酸,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等能敛汗生津,健胃消食,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若在菜肴中加点醋还可以杀菌消毒,防止夏季胃肠道疾病发生。甜味摄入过多会生湿生痰并且影响食欲,夏季气候潮湿闷热,人体本来就容易生湿,过食甜味更助湿热,导致胃胀不想吃东西,所以夏季不宜过食甜味。 4、夏季不应恣食生冷 《孙真人卫生歌注释》中说过:“盛暑之时,伏阴在内,腐化稍迟,瓜果园蔬,多将生痰,冰水桂浆,生冷相值,克化尤难。”意思是,夏天炎热,阳气宣发在外面,阴气就被郁于体内,如果吃了过多生冷的瓜果蔬菜,就会使寒湿盛于体内,不容易被脾胃消化。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夏天气温高,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热的生理反应。出汗多,饮水多,胃酸易被冲淡,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致使食欲不振,这时,若能在膳食上合理安排,适当吃些冷饮,不仅能消暑解渴,还可帮助消化,促进食欲,有益于健康。但如果不加以节制就容易损伤脾胃阳气,不仅违背了“春夏养阳”的原则,还可能引起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老年人脾胃阳气已逐渐衰退,过食生冷会进一步伤及肾阳,造成洞泻不止。儿童消化机能尚未充盈,在夏季又易感暑热湿邪,如常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冰激凌、饮料等,糖分又高,极易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长期食欲不振、腹痛、大便异常等症状,如果不从饮食上进行纠正,听之任之,就会造成胃肠疾病,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 女性有经、带、胎、产的特殊生理过程,容易气虚血亏,血的特性是喜温恶寒,所以女性更不能恣食生冷,尤其是经期、产后更要注意,过食生冷不仅伤害脾胃,更可以造成子宫寒症引起白带过多,痛经,甚至不孕。这可不是吓唬大家,中医治疗不孕症首先要求忌生冷。所以夏季吃生冷一定要节制。 5、夏季饮食宜清淡 《吕氏春秋》中曰:“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经常吃肥甘厚腻、煎炒烹炸、过于辛辣的食物,可在体内生痰湿,日久使肝阳上亢、脾阳虚衰。其实无论在哪个季节都应该以清淡饮食为主,尤其是夏季。因为在夏季,人体本身顺应阴阳变化而出现阳气宣发,若是常吃肥甘厚腻之品,会加重脾胃的负担,造成脾阳虚弱,而出现痰湿。故《孙真人卫生歌注释》说:“三伏天,食物尤要淡味节减,使脾胃易于磨化,则腹疾不生。”是说夏 天要吃脾胃容易消化的简单的饮食,这样才能杜绝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清淡的饮食,就是平常说的“粗茶淡饭”。主食要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以豆类、蔬菜、水果、菌类为主。清淡饮食不是完全的素食,肉类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完全素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所以对肉类要少食、淡食。烹饪以清蒸、水煮为主,减少煎炸,少放油盐,尽量保持食物的原味。 6、夏季饮食要注意卫生 中国有句俗语说得好:“饮水洁净,不得瘟疫。”“夏至日浚井改水,冬至钻燧改火,可去温病也。”“病从口入。”说明古人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不干净的饮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调疾饮食辩》中说:“春夏大雨,山水暴涨,有毒,山居别无他水可汲者,宜捣蒜或白矾末少许,投入缸中。”《本草正义》中记载:“故时疫盛行,宜浸贯众入水缸中,常饮则不传染,而井水沉一枚,不犯百毒,则解毒之功,又其独著。”这些记载体现了古人在预防夏季消化道传染病方面的聪明智慧。 夏季尤其是长夏,潮热的气候特别适合细菌和病毒的滋生繁殖,再加上夏天人们喝水多,胃酸被稀释,消化道的防御功能减弱了,再不注意饮食卫生就特别容易患肠炎、痢疾等消化道传染病。所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最主要的措施。不要买变质的食材,食物最好现做现吃,过夜食物要充分加热后再吃,生吃瓜果要清洗消毒。在做凉菜时,应加蒜泥和醋,既可调味,又能杀菌,还有增进食欲的作用;不要过食生冷,保持脾胃功能的强健。注意这些方面就可以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Tips1饭后注意事项 饭后音乐助消化 《寿世保元》中:“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脾喜欢听音乐的特性,音乐可以促进其消化食物的功能。道教的文献中也有“脾脏闻乐则磨”之说。所以吃完饭之后,一边洗碗,一边听一些音乐,让脾胃闻乐而动。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音乐能通过刺激人的神经从而起到相应的生理作用,当然脾在这个时候应该喜欢一些轻柔抒情的音乐,千万不要听疯狂火暴的音乐,这样脾也会疯狂的! 饭后缓行助健康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过:“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踟蹰,就是行走缓慢,几乎像停留在原地一样。但是民间有句俗语是“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似乎运动量就大些。饭后不能马上坐下或躺下睡觉。因为不运动会使血流运行缓慢,流到胃部的血液就会减少,而且饭后即躺还有可能造成食物返流上来形成反流性食管炎。所以饭后应适量运动,但也不能过量运动,运动过度可以影响肠胃的蠕动,引起胃痛、腹痛。所以饭后稍微休息10分钟再缓行比较合适。 Tips2体质不同,食物不同 正如在第一章中说的,先天和后天的因素造成每个人体质的特殊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吃同样的食品,不同体质的人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比如吃冷饮,有些人在寒冬腊月吃了感觉很舒服,好像身体里有一股热终于被清掉了似的,可是有些人在三伏天仍不敢享受,勉强吃了就会胃痛甚至腹痛、腹泻。这就是体质的差别,上述这两种人的体质就属于“阴阳失衡”。 很明显,喜欢在冬天吃冷饮的人属于热性的体质,也就是阳气旺,夏天本就属火,阳气旺盛,所以体质偏阳的人在饮食方面喜欢选择性质寒凉的食品以清火养心。那么在夏天都不能吃冷饮的人就是寒性的体质,也就是偏阳虚的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在饮食方面应选择温热的食物以温中健脾。阳盛体质和阴虚火旺的人,基础代谢率旺盛,这两类人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性质寒凉的食物,以制约身体的内热。阳虚体质的人,基础代谢率低,体内产生的热量少,这类人在饮食上应该多选择性质温热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阳气。 当然,大部分人属于阴阳基本平衡,中医称为平性,只要顺应夏季饮食的规律就可以了。但是人体的阴阳始终处于一种调节状态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着平衡,如果环境、工作、年龄等发生变化时,人的体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一些女性在年轻时体质偏阳虚,喜热怕冷,但是到更年期时却变化成为喜凉怕热的阴虚体质,这时就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变化及时调整饮食,使阴阳达到新的平衡。 第三章 夏季饮食调摄(二、夏季的有益食物) 二、夏季的有益食物 1、蔬菜类 蔬菜中所含营养的多少与光合作用关系密切。夏天生长的蔬菜多是露天种植,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有利于其中叶绿素、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的积累和转化。同时,露天种植有利于促进植物的代谢和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增加蔬菜中的矿物质含量。相反,冬春季节在温室大棚中种植的蔬菜,由于通风不好而导致蔬菜表面水分蒸发减少,相应地从土壤中吸收的矿物质也随之减少。另一方面,因为大棚中气温较高、湿度大,蔬菜病虫害比较严重,导致农药使用量加大。如果大棚光照不均匀,通风不好,不利于农药降解,容易造成农药残留在蔬菜上。可见夏季的应季蔬菜其营养价值、安全性都优于大棚蔬菜。夏天是补充营养的大好时机,应多吃应季蔬菜。让我们看看哪些蔬菜更有益于夏季养生。 冬瓜 性味 味甘淡,性凉。入肺、大小肠、膀胱经。具有利水、消痰、清热、解毒的功效。 营养成分 冬瓜每100克含蛋白质1.5克、糖8克、粗纤维15克、灰分1.1克、钙72毫克、磷45毫克,铁1.1毫克、胡萝卜素0.04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黄素0.08毫克、尼克酸1.1毫克、维生素C 61毫克。 功效 冬瓜是四季都可食用的蔬菜,更适合于夏季食用。因为它甘淡的特性有很好的利尿作用,所以在夏季尤其是闷热潮湿的长夏,经常吃冬瓜,可以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并清除湿热,冬瓜皮的利水作用更加显著,因为南方的冬瓜皮光滑没有芒刺,所以可以连皮一起食用。冬瓜含钠量较低,含糖量也低于2%,最适于糖尿病患者饥饿时食用。对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肾炎水肿等疾病有良好的食疗作用。科学研究还发现,冬瓜含有丙醇二酸,对糖分转化为脂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具有减肥降脂的作用。冬瓜还有解鱼毒、酒毒的功能。 药用 冬瓜籽有清肺热、化痰、排脓、利湿的作用,是治疗肺脓疡、痰热咳嗽、男子白浊、女子白带等的常用中药。冬瓜皮能利小便、消水肿,可以用于各种水肿,还可以治疗身体水湿过重造成的单纯性肥胖,安全并且效果很好。 精选食疗方 冬瓜老鸭汤 原料:瘦型鸭500克,冬瓜1 000克,大葱1根,生姜片少许,盐少许,料酒1茶匙。 做法:把鸭肉洗净,切成小块。把冬瓜洗净,切块。在沙锅或者煮锅中倒入冷水,把洗净的鸭肉放进去。用中火把水煮沸,撇去浮在水面的血沫,往锅中放入葱、姜、盐和料酒,用文火炖大约1小时。等鸭肉煨到七八成熟后,放入冬瓜,再炖约1小时,直到冬瓜变软即可。 特点:此汤具有健脾、清暑、滋阴的作用。 冬瓜赤豆汤 原料:冬瓜200克,赤小豆25克。 做法:将赤小豆先加水煮至将熟时放入冬瓜同煮,直至冬瓜熟透,根据个人味道放少许盐或糖调味。 特点夏季食用可以起到很好的健脾、利湿作用。单纯性肥胖者可以将它作为晚餐经常食用,一定会收到惊人的效果。 莲藕冬瓜扁豆汤 原料:莲藕 200克,冬瓜 500克,扁豆 100克,瘦肉 150克,姜 2片,盐适量。 做法:莲藕去皮洗干净,切块。冬瓜洗干净,切厚块。扁豆洗干净。瘦肉洗干净,汆烫后再冲洗干净。水适量,下莲藕、冬瓜、扁豆、瘦肉、姜片,水开后改慢火煲2小时,用盐调味即成。 特点:冬瓜与莲藕相配,增强清暑热的功能,加入扁豆使健脾利水的作用更强,夏天来一碗,暑热全消。 冬瓜茶 原料 冬瓜500克,姜25克。 做法:冬瓜去皮、去籽,洗干净,切成块状。在锅内加水1 500毫升,水滚后加入姜片及冬瓜,焖煮40分钟,熄火后盖上锅盖再焖20分钟即可。 这是在南方夏季经常饮用的消暑茶,加入少量生姜可以降低冬瓜的凉性,所以特别适合胃气虚及胃寒而又水湿较重的人服用。 注意事项在寒凉性质的食物中冬瓜属于二星级。故古书中记载说“热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若虚寒肾冷、久病滑泄者,不得食”。所以,脾胃虚寒和肾虚腰痛的人不宜过多食用冬瓜。 黄瓜 性味 味甘,性寒。 营养成分 黄瓜的含水量极为丰富,为96%~98%,因此热量极低,而且还含有丙醇二酸及丰富的维生素E,是美容减肥的极佳食品。经常食用或切成片贴在皮肤上可有效地防止皮肤老化,延缓皱纹的生成,所以黄瓜被称为“厨房里的美容剂”。 功效 黄瓜中含有的葡萄糖苷等成分有降血糖的作用,对糖尿病人来说,黄瓜既可以做蔬菜,又可以作为充饥的食物。黄瓜中含有的葫芦素C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防癌作用。中医认为黄瓜具有清热、利尿、除湿、滑肠、降脂的功效。 药用 《本草求真》称黄瓜“气味甘寒,能清热利水” 。《滇南本草》称黄瓜可以“解痉癖热毒,清烦渴” 。可用于身热烦渴、热毒疮疡、黄疸热淋、小便赤黄等湿热症。 注意事项 黄瓜的寒凉性为三星级,多食易耗损正气,有伤脾胃,所以不要空腹生吃黄瓜。老人、儿童、孕妇、胃寒腹泻者、四肢不温者,均不宜多吃。 精选食疗方 蒜泥拌黄瓜 原料:黄瓜3~5根,大蒜3~5瓣。 做法;将洗净的黄瓜用刀拍碎,放1/3小勺食盐拌匀,腌15分钟。将3~5瓣大蒜剁碎成蒜泥,备用。将黄瓜渗出的汁水滤去,然后加入蒜泥、香油、酱油、香醋、少量糖和味精拌匀即可(喜欢食辣的朋友,可加入适量辣椒油)。 黄瓜色拉 原料:黄瓜3根,橘子3瓣,西红柿10克,葡萄干10克,蛋黄酱、精盐少许。 做法:将葡萄干洗净,用温水泡软。黄瓜去皮,涂少许盐,切成小片。西红柿用开水烫一下,去皮,切成小片。橘子去皮、去核,切碎。将葡萄干、黄瓜、西红柿、橘子放入盘子中,加入蛋黄酱拌匀即成。 小黄瓜拌海蜇 原料:小黄瓜 3 根,海蜇皮 100 克,姜丝、米醋、酱油、味精、芝麻油各适量。 做法:小黄瓜洗净,略刮一下表面的小刺,去籽,切成粗丝。海蜇皮切成丝,漂净咸味和沙子,捞出挤干水分,放适量姜丝、米醋、酱油、味精、芝麻油,与黄瓜丝一起拌匀即成。味道以咸中带酸,略有姜丝辣味为好。 Tips 黄瓜最好的吃法是凉拌,可以根据个人体质选择不同的配料。胃寒的人可以配以姜丝或辣椒。也可以榨汁服。不喜欢生吃的人可以炒或做汤,但加热时间不能长,避免颜色变黄,维生素被破坏。 苦瓜 又名癞瓜、凉瓜。 性味 味苦,性寒。 营养成分 苦瓜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最好的夏季食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蛋白质,脂肪,各种氨基酸,苦瓜甙,糖类,维生素A、B、C等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以及人体必需的无机盐和钙、磷、铁等矿物质。 功效 中医认为它的寒性可以清热,而苦味有燥湿、清热、开胃的作用,古书记载它具有“生则性寒,熟则性温”的特点,就是说苦瓜如果熟食寒性就会降低,能保持一定的清热作用而不容易损伤脾胃,同时增强开胃的作用。所以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苦瓜都是人们夏季最喜爱的蔬菜之一。尤其广东地区善用苦瓜加上不同配料煲各种汤,味道非常鲜美。苦瓜虽然味苦,但和其他菜一起烹制时却不会把苦味传给别的菜,人们称其为“君子菜”。 药用 苦瓜还有清肝热、解热毒的功效,可用于防治中暑发热、热病烦渴、肝热目赤、肠炎痢疾、痈肿丹毒等病症。它的主要成分苦瓜甙及多种氨基酸有调节血糖的作用,对糖尿病人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精选食疗方 冰镇啤酒苦瓜 原料:苦瓜500克,啤酒500克,蒜蓉、食盐、味精、麻油、香醋适量。 做法将苦瓜洗净,去头尾,竖刀一切为二。将啤酒倒入保鲜盒内,将苦瓜浸入啤酒中,用保鲜纸包裹,放进冰柜内冷泡12小时,取出斜刀切片。用蒜蓉、食盐、味精、麻油、香醋调制成蒜汁。将苦瓜片蘸汁食用。 特点:这是一道用苦瓜做的凉菜,特点是香脆爽口,有开胃解暑的功效。但偏寒凉,应注意少食,避免损伤脾胃阳气,脾胃虚寒的人更要慎食。 清炒苦瓜 原料:苦瓜3根,小葱2根,盐1/2匙,味精1/2匙,糖3匙,麻油1/3匙。 做法:先将苦瓜洗净,纵向一剖为二,去籽切片。小葱切成段,放入油锅内爆香,下入苦瓜,迅速翻炒,与此同时加入盐、糖,约炒1分钟后,加入味精,翻炒半分种熄火,淋上少量麻油,即可装盘。 苦瓜镶肉 原料:苦瓜1条,肉馅 100克, 胡萝卜50克,葱、姜、香菜少许,酱油、淀粉各1大匙,盐、麻油各少许。 做法:苦瓜洗净,切成2厘米圈状,去籽。胡萝卜和姜去皮,切末,葱洗净切末,一起放入碗中,加肉馅及调味料搅拌均匀,填入苦瓜内,盛在盘中。锅中倒入适量麻油烧热,爆香姜末,加入适量水煮滚,淋在苦瓜上,再连盘放进蒸锅蒸15分钟后取出,撒上香菜末即可。 苦瓜排骨煲 原料:苦瓜300克,排骨250克。 做法:苦瓜切开去籽,排骨洗净,加水及少量料酒、姜、葱,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炖2~3小时,吃时加少许盐。 特点:由于小火长时间炖煮,苦瓜中的苦味素挥发了一些,肉中的氨基酸却大量溶解在汤里,淡淡的苦味,使汤味非常鲜美而不腻。夏季经常食用不仅能解暑热,还能补充丰富的蛋白质。喜欢苦味重的人可以后下苦瓜。 苦瓜茶 做法:苦瓜洗净,去籽切片,凉干备用。 服法:每次取5~10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夏天可以加入少量白菊花或鲜薄荷,加强清暑热的作用;秋冬季可配以枸杞子,起到补肝肾、清虚热的作用。 番茄 又名洋柿子、西红柿、番李子。 性味 味甘酸,性微寒。入脾、胃、肾经。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凉血平肝、清热解毒的功效。 营养成分 西红柿本来只是夏季的特有蔬菜,现在由于温室技术的普及,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不过还是夏季大田的西红柿味道最好,营养成分最全面。 每100克番茄含蛋白质0.6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3.3克,磷22毫克,铁0.3毫克,胡萝卜素0.25毫克,硫胺素0.3毫克,核黄素0.03毫克,尼克酸0.6毫克,抗坏血酸11毫克。此外,还含有维生素P、番茄素、谷胱甘肽、苹果酸、柠檬酸等。 功效 西红柿中的柠檬酸、苹果酸、番茄素和糖类,有促进消化的作用,番茄素还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西红柿中的胡萝卜素,可保护皮肤弹性,促进骨骼钙化,还可以防治小儿佝偻病、夜盲症和眼干燥症。西红柿中的纤维可与胆固醇产生的生物盐相结合,使其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生物盐可以分解肠内脂肪,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所以经常吃西红柿会起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从而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西红柿中的维生素B还可保护血管,防治高血压。维生素B1有利于大脑发育,解除脑细胞疲劳。 经科学研究发现,西红柿内含有的谷胱甘肽在人体内的含量越高,癌症发病率则越低。西红柿中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而且比较耐热,无论生吃还是做菜人们都可以吸收。它还可以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减少雀斑和色素沉着,起到抗衰老和美容作用。近年来人们又发现西红柿的番茄红素具有抗老化及抗癌效果,由于番茄红素是脂溶性的,所以生吃时无法吸收,最好做熟吃。 注意事项 西红柿虽然好处多多,但其性寒凉,脾阳虚、经常便溏泄泻者不宜多食。空腹时更不能多吃,轻者伤脾胃,重者可能会形成胃结石。 精选食疗方 西红柿炒肉片  原料:精肉、西红柿各200克,菜豆角50克,葱、姜、蒜各适量。 做法:先将猪肉切成薄片,西红柿切成块状;菜豆角去筋,洗净,切成段状;炒锅放油50毫升,上火烧至七成热,先下肉片、葱、姜、蒜煸炒,待肉片发白时,再下西红柿、豆角、盐略炒。锅内加汤适量,稍闷煮片刻,起锅时再加味精少许,搅匀即可。 特点:此菜具有健胃消食、补中益气的功效,对于脾胃不和、食欲不振的患者尤为适宜。 西红柿豆腐羹   原料:西红柿、豆腐各200克。 做法:将豆腐切片,入沸水稍焯,沥水待用。西红柿洗净,沸水烫后去皮,剁成蓉,下油锅煸炒,加精盐、白糖盛出待用。油锅下清汤,放入豆腐,加少许精盐、白糖、味精、胡椒粉,烧沸入味。用湿淀粉勾芡,下西红柿酱汁,推匀,出锅即成。 特点:此羹具有健补脾胃、益气和中、生津止渴之功效,适合脾胃虚寒的人。 茄子 性味 味甘,性凉。入胃、肠经。 营养成分 每100克茄子含有蛋白质2.3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3.1克,钙22毫克,磷31毫克,铁0.4毫克,胡萝卜素0.04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04毫克,尼克酸0.5毫克,抗坏血酸3毫克。特别是维生素P的含量很高,每100克茄子中即含维生素P750毫克,这是许多蔬菜、水果望尘莫及的。 功效 维生素P能使血管壁保持弹性和生理功能,防止硬化和破裂,所以经常吃些茄子,有助于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和出血性紫癜。茄子含有维生素E,有防止出血和抗衰老功能,常吃茄子,可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不致增高,对延缓人体衰老具有积极的意义。 药用 中医有“药食同源”的理论,所以我们吃的每一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如古书《滇南本草》记载,茄子能散血、消肿、宽肠。所以,大便干结、痔疮出血的人,多吃些茄子大有益处。可以选用紫茄同大米煮粥吃。《滇南本草》中说将带蒂的茄子焙干,研成细末,用米汤调服更好,可治疗便血,研成的细末也可作外用。由于茄子有清热凉血、消肿解毒的功效,所以夏天食用,有助于清热解暑,对于容易长痱子和疮疖的人,尤为适宜。 注意事项 茄子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所以因脾阳不足而消化不良、容易腹泻的人,则不宜多食,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说:“茄性寒利,多食必腹痛下利。” 精选食疗方 炸茄饼   原料:茄子300克,肉末100克,鸡蛋2个,葱花、姜末各适量。 做法:先将茄子洗净去皮,切成直径3厘米长的夹刀片(第一刀切断,第二刀相连)。肉末内加黄酒、精盐、葱、姜与味精,搅拌均匀。鸡蛋打散,加淀粉调成糊。茄饼内夹入和匀的肉末挂鸡蛋糊,锅内放油烧至六成热时,逐个下锅炸至八成熟时捞出,待油温升到八成热时,再将茄饼放入复炸,至酥脆出锅,撒上椒盐末即成。 特点:此菜香脆可口,夏天配以绿豆稀饭既可使人食欲大开,又不会因吃煎炸食品而上火。 蒸茄子   原料:茄子250克。 做法:茄子洗净,切大条状,放入碗中,入蒸笼蒸10分钟左右。将蒸熟的茄子取出,趁热放盐、蒜泥,淋上麻油即成。放凉后即成凉拌茄泥。最适宜夏季食用。 虾仁茄罐   原料:茄子750克,虾仁50克,瘦肉150克,鸡蛋2个,冬菇、净笋各25克,葱、姜末各适量。 做法:先将茄子削成1厘米厚的圆片,每片挖成象眼花刀;猪肉切成4厘米长丝;笋、冬菇切成丝。用开水把冬笋丝、冬菇丝烫一下,将水控干待用。坐炒锅,将油烧温,先把虾仁炒一下,捞出,再下茄片炸至呈金黄色时捞出,将鸡蛋炒熟备用。坐炒锅,将肉丝、面酱放入,加葱、姜,炒熟后放入虾仁、鸡蛋、冬菇丝、笋丝,烹入料酒、酱油,加味精和少许汤拌匀,装盆中作馅。最后取一只碗,碗底铺一片茄子,贴靠碗边围上茄片,把馅装入碗内,上面盖上茄子片,上蒸笼蒸熟,蒸熟后的原汤倒勺内,将茄子罐合入平盘,锅坐火上勾芡,加花椒油,最后把汁浇在茄子罐上即成。 芹菜 又名香芹、水芹、旱芹。 性味:性凉,味甘辛。入肺、胃、肝经。 营养成分:芹菜的营养很丰富,成分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尼克酸、维生素C、钙、磷、铁、钾、钠、镁、氯,还含有挥发油、芹菜贰感、佛手柑内酯、有机酸等物质。 功效:芹菜常被分为水芹、旱芹两种,水芹主要产于南方,旱芹则生于北方。由于两种芹菜的生长环境不同,食疗功效也略有差别。 水芹含多种氨基酸、挥发油、水芹素等。水芹的水煎液对肝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肝炎、肝功能不全者宜常食之。水芹含有抑杀结核杆菌的成分,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故结核病患者可多吃些水芹。水芹还对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具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如泌尿系统感染者,可取水芹500克,去叶留梗,捣烂取汁,凉开水送服,每次服30毫升,每日2~3次。 旱芹含有机酸、芹菜素、芹菜苷和挥发油,芹菜素可谓是其中的功臣,它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能降低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对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有一定作用,因此,旱芹特别适合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食用。 注意事项 中医认为芹菜性凉,有平肝、清热、凉血、除烦的功效。但是芹菜质滑,故脾胃虚寒,胃寒受凉容易泄泻的人应该少食。 精选食疗方 芹菜拌干丝   原料:芹菜250克,豆干300克,葱白、生姜各适量。 做法:芹菜洗净切去根头,切段;豆干切成细丝,葱切段,生姜拍松。炒锅置旺火上,倒入花生油,烧至七成热,下姜、葱煸过加精盐,倒入豆干丝再炒5分钟,加入芹菜一齐翻炒,炒熟起锅即成。 特点:鲜香可口,具有降压平肝的功效。 芹菜粥   原料:芹菜40克,粳米50克,葱白5克。 做法:芹菜洗净去根,锅中倒入花生油烧热,放入葱花煸香后加入芹菜,炒断生后盛出,放入煮好的粥内再稍煮,调味即可。 特点 此粥具有清热、利水的功效,可作为高血压、水肿患者的辅助食疗方。 糖醋芹菜    原料:芹菜500克,糖、醋各适量。 做法:将嫩芹菜去叶留梗洗净,入沸水氽过,待梗软时捞起沥干水,切寸段,加糖、盐、醋拌匀,淋上香麻油,装盘即可。 特点:本菜酸甜可口,去腻开胃,具有降压、降脂的功效,高血压患者可常食。 芹菜炒香菇    原料:芹菜300克,水发香菇50克,盐、醋、淀粉、酱油、味精、菜油各适量。 做法:将芹菜去根、叶,洗净,切成寸段放入碗内,加入少许精盐拌匀,放置1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香菇切片待用。碗中放入适量淀粉、味精、酱油、醋,加清水50毫升,兑成调味汁待用。炒锅烧热后,倒入菜油30克,油炼至无泡沫、冒青烟时,入芹菜煸炒2~3分钟,投入香菇片迅速炒匀,再加入酱油稍炒,淋入芡汁速炒起锅即成。 特点:芹菜有降压作用,香菇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其中钾的含量高,适宜高血压和低血钾患者食用。香菇中的香菇嘌呤可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形成,促进胆固醇的分解和排泄,从而防止血脂升高。 芦笋 性味 味甘,性寒,无毒。 营养成分 芦笋含丰富的蛋白质,葡萄糖、果糖、甘露糖等水溶性糖类,还含有天门冬酰胺、多糖类(戊聚糖、木聚糖)、烟酸、糖醛及多种维生素(B1、B2、C)、胡萝卜素、钾、铬、皂角苷。芦笋中的维生素C在夏季含量较多。 功效 天门冬酰胺可以提高肾脏细胞的活性。铬和皂角苷有促进脂肪代谢的功效,可以降低人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而且芦笋热量低,每100克只含约20千卡热量,是减肥佳品。 功效 芦笋可以退热除烦、止血止呕,所以对胃热上逆、食欲不好的人有很好的清热开胃效果。也可以治疗外感热病后出现的口渴及小便短涩。有人称赞芦笋“味甘近补而不助邪,性凉善清而不伤胃”,无病之人暑日常饮芦笋煮的水代茶,则暑热、疟、痢诸病可一概扫除。《本草纲目》说芦笋可“解诸肉之毒”,肉毒即肿瘤,即芦笋有抗肿瘤的作用。 南瓜 别名番瓜、倭瓜,属葫芦科植物。 性味 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温补脾阳、消炎止痛、解毒杀虫的功效。 营养成分 南瓜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瓜氨酸、精氨酸、天门冬酸、多种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葫芦巴碱、腺嘌呤、胡萝卜素、葡萄糖、蔗粮、戊聚糖、甘露醇,大量的维生素B、C和E,及多种微量元素如镁、铁、铜、硒、锌等。 功效 南瓜中的胡萝卜素特别丰富,每100克鲜南瓜中含有2.4毫克的胡萝卜素,其被人体吸收后,在肝脏中可转化为维生素A,有防癌和抗癌作用。南瓜中还含有一种能分解亚硝胺的酵素,也能防癌。南瓜中硒和维生素E的含量较高,也有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而南瓜中的锌具有预防前列腺肥大和增强性功能的特殊作用,尤其是南瓜子治疗前列腺肥大的作用已被临床证实。所以常吃南瓜对人体是非常健康的。 精选食疗方 南瓜粥  原料 南瓜1斤半,上好珍珠米6两。 做法 先将南瓜去皮洗净,切成块状备用。淘净米后再泡30分钟,让米粒充分吸收水分,才能熬煮出又软又稠的粥。将米及南瓜块置入锅中,加入适量水,水以超过原料最上边沿15厘米为妙。先用猛火煮,然后改用文火,不断搅拌,真至米粒完全烂熟,即可成就一锅美味的南瓜粥了。 南瓜排骨盅  原料 小南瓜一个,排骨6块,糯米小半碗。 做法糯米用水泡一下午。排骨用姜、酱油、蒜、料酒、盐、味精腌两个小时入味。将南瓜顶端切下来,这就是南瓜盅的盖。把南瓜瓤全掏出来,洗干净。把泡好的糯米及腌好的排骨放进去,以能盖上盖为宜。盖好南瓜盖,放锅里蒸90分钟即可。 大蒜 性味 味辛,性温,有强烈刺激性气味。 营养成分 大蒜的营养成分为蛋白质、脂肪、糖类及维生素A、B1、C等。大蒜中还含有大蒜素,是大蒜的精华所在,也是大蒜杀菌的有效成分。 功效 大蒜有“天然广谱抗生素”之美称,对肠道中的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和沙门菌等,呼吸道的结核杆菌、白喉杆菌和葡萄球菌等,以及霉菌、滴虫、蛲虫等,都有很好的杀灭和抑制作用,新鲜大蒜无大蒜辣素,而含一种大蒜氨酸,因此新鲜大蒜不辣,此酸被大蒜中存有的蒜酶分解后生成大蒜辣素,辣味倍增,老蒜越辣,杀菌作用越强。 注意事项 大蒜的辛辣味导致人们吃过大蒜后嘴里会很长时间留有大蒜味,极其影响人际交往,有很多人不敢吃。其实与生蔬菜同食,或生食大蒜后饮牛奶,口中含茶叶或用绿茶嗽口,便可迅速地缓解异味。 Tips1吃大蒜可防病 炎热的夏季是急性菌痢和急性肠炎的好发季节,每日吃几瓣生大蒜,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流感流行时,除可生吃大蒜或醋蒜外,还可将生大蒜捣烂,加10倍的水,取其汁液做点鼻用,也可起到预防作用。最新科学研究发现,经常吃生大蒜,可预防胃癌,原因是胃癌的发生与胃内存在的幽门螺杆菌(简称HP)密切相关,大蒜有抑制和杀灭HP的作用。大蒜含丰富的硒,人体内如有足够的硒便可降低肿瘤的发生。在日本已经从大蒜中提取了有效成分,生产出预防高血脂和肿瘤的保健品。所以患有高脂血症的人经常吃生大蒜,对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是大有益处的。 Tips2吃大蒜要讲究科学方法 首先,大蒜最好生吃。因大蒜汁液经加热处理后,有效成分即被破坏,故大蒜杀菌以生用为佳。其次,要捣碎吃。因蒜头的鳞茎中含有蒜氨酸和蒜酶成分,这两种成分在鳞茎中是独立存在的,把蒜捣烂后有助于这两种物质互相接触,并在蒜酶的作用下,使蒜氨酸得到分解,从而生成有挥发性、杀菌力强的大蒜辣素。有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不宜多吃生蒜,因为生蒜刺激性大,会促使肠壁血管进一步充血水肿,可能加重病情。中医古书多有记载“有眼疾勿食大蒜”,因为大蒜属于辛温之品,吃多了不仅容易导致肝血亏虚,目无所养,还会助火伤目,加重眼疾。所以患有青光眼、白内障、结膜炎、麦粒肿、干眼症等眼疾的人最好少吃生蒜。 精选食疗方 金香大蒜   原料 大蒜400克,咸鸭蛋黄4个。 做法将大蒜剥去外皮,选择大小近似均匀的蒜瓣用刀两头切齐。炒勺上火,放入油烧至七成热,将蒜瓣入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控净油。炒勺中略留底油,放入葱姜末和熟鸭蛋黄煸炒。待鸭蛋黄炒散后放入炸好的蒜瓣,再略翻炒。火不宜过大,油温不宜过高,蒜瓣一定要炸透,使鸭蛋黄裹在蒜瓣上。出勺时放入少许味精即可。 吉士蒜香片   原料 大蒜,吉士粉。 做法大蒜剥皮,挑选大瓣,改刀切成铜钱厚的长方形片。用盐略腌,使蒜片蘸匀吉士粉。炒勺上火,放入油烧至六七成热,下入蒜片,炸至焦脆捞出装盘即可。要注意油温不要太高,以免蒜片炸得过火。 韩国蒜蓉泡菜    原料 大白菜2 000克,大蒜800克,大葱800克,胡椒面50克,红辣椒150克,生姜150克,牛肉汤1 500毫升,淡酱油150克,味精10克,白糖400克,盐250克。 做法将大蒜、大葱、姜去皮,洗净,切成碎末,红辣椒洗净去蒂根,也切成碎末。大白菜去根,将老帮劈成两半,洗净晾干,然后放入瓷坛中。分层撒上盐和胡椒面,加盖盖好,腌制一天后用凉水冲洗白菜,并把白菜水分挤去,重新一层层把白菜码在坛子中,每层中间撒上一层蒜、葱、姜、辣椒末,再把牛肉汤、白糖、味精、酱油调匀后,倒入坛子中,封紧坛口。冬天可以放在屋子外面,但夏天一定要放入冰箱中存放,低温环境是成功的关键,3天后即可食用。 蒜香土豆泥    原料 土豆500克,牛奶200克,大蒜100克,黄油50克,盐、胡椒粉少许。 做法 先将土豆洗净,削去皮,放入锅内,加入水和牛奶煮熟后将余汤汁倒出。用勺 子把土豆压成泥状,越碎越好,如果太黏,可适当加入牛奶或开水调合,同时加入盐和胡椒粉。炒勺上火,放入牛油,将切好的蒜末炒出香味来,浇在土豆泥上或与土豆泥拌匀即可。 生姜 性味 味辛,性温。 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生姜中含有姜醇、姜烯、水芹烯、柠檬醛和芳香等油性的挥发油、姜辣素等成分,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兴奋神经系统,有助于祛风散寒,并能加强胃肠道的消化功能,有温中止呕、和胃止泻之功效。 药用 自古以来,中医学家和民间就有“生姜治百病”之说。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谚语。可见古人早已经发现姜的食用和药用的价值。中医认为生姜能“通神明”,即提神醒脑。夏季若因中暑而昏厥不省人事时,用姜汁一杯灌下,能使病人很快醒过来。对一般暑热,表现为头昏、心悸及胸闷、恶心的病人,适当喝点生姜汤大有裨益。我国传统的防暑中成药——人丹,里面就含有生姜的成分,有驱风健胃、提神醒脑的作用。 Tips1夏季吃姜的三大作用 促进食欲 由于暑为夏季的主气,人体受暑热侵袭后会导致出汗过多,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此时人又多贪食冷饮,体内易产生寒湿之邪,影响脾胃。而生姜有温胃的作用,可消除胃中的寒饮,其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舌上的味觉神经,刺激胃黏膜上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强消化功能。生姜还能刺激小肠,使肠黏膜的吸收功能增强,从而起到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因此,夏日食姜可显著改善食欲。 解毒杀菌 夏季人们喜欢生吃蔬菜,爽口又开胃,如果蔬果上残留的细菌没有被清洗干净,食用后,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而生姜所含的挥发油有杀菌解毒的作用,所以生吃蔬菜时最好多放一些生姜。另外,夏季的各式各样的海鲜令人大饱口福,更有些人嗜好吃生的海鲜,如生蚝等。这时千万别忘记生姜。生姜是食用海鲜时必不可少的。它既可解毒又可调味,更可以制约海鲜寒凉的性质。用生姜水含漱治疗口臭和牙周炎有显著的效果。 温胃散寒 在夏天,一些人经常在满身大汗后马上直吹电风扇或空调,贪一时的痛快,这样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益。因为出汗时毛孔是张开的,寒邪可以直接损伤人体阳气,人们会出现头痛、发热、怕冷等风寒感冒的症状。而夏季过食生冷也容易造成胃脘冷痛、泄泻便溏等寒伤脾胃的症状,这时及时喝一些生姜水,温脾胃,散寒邪,很快可以缓解上述症状。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的人,夏天不妨经常喝点儿姜水来养护阳气,预防疾病。 Tips2夏天吃姜应注意以下问题 ◎ 吃生姜并非多多益善。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出汗多容易伤津液,会出现口干、烦渴、咽痛等现象,生姜性辛温,属热性食物,不宜过量食用。 ◎ 凡属阳盛或阴虚火旺的体质,如有目赤肿痛、烦躁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症状的人最好不要多吃生姜。 ◎ 生姜红糖水只适合于风寒感冒或胃寒患者,不适于风热感冒者,更不宜用它来治疗中暑。 ◎ 有些人吃姜喜欢削皮,这样做不能发挥姜的整体功效。因为生姜皮有加速排汗及利水的作用,所以吃姜不要丢了珍贵的姜皮。 ◎ 千万不要吃烂了的生姜。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黄樟素,它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甚至诱发肝炎、肝癌、食道癌等。所以老百姓常说的“烂姜不烂味”的说法是错误的。 2、野菜类 近几年山野菜成为人们盘中的新宠,科学发现这些野菜所含的营养物质十分丰富,而且因为它们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因此非常适合在夏天吃。下面就介绍几个常见的山野菜: 野茼蒿 野茼蒿,又名假茼蒿、冬风菜。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多生于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洞边。它具有行气利尿、健脾消肿、清热解毒的功能。 用开水漂烫后炒食或调拌凉菜吃,味道鲜美。 马齿苋 马齿苋又名长命菜、瓜子菜、五行草,是马齿苋科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夏季是马齿苋生长最旺盛的时候,平日里人们吃腻了鱼肉,正好用野菜来清理肠胃。马齿苋不仅鲜嫩可口,还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防病保健作用,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的佳肴。现在一些大饭店里供应各种马齿苋食品,并且价格不菲,可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天然食物的重要性。马齿苋实为天然野生佳蔬。 性味 性味甘酸,微咸,寒滑。归肝、大肠二经。 营养成分 马齿苋所含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多量的钾盐,并含有苹果酸、柠檬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草酸、树脂、黄体酮、蛋白质及胡萝卜素、维生素等。对人体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功效 马齿苋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较高,中医认为马齿苋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消炎、利小便、止渴生津、除湿、泻热、散瘀之功效。经常食用马齿苋,不仅可以补充身体营养,并且由于它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更能利肠通便。 食用方法 马齿苋的食用方法很多,采茎叶洗净后炒食;凉拌时多放蒜,味道特佳;做馅、煮粥、做汤,风味更是独特。还可爆炒。将新鲜的马齿苋冼净、沥干水分后,加些面粉,拌匀后一同蒸,蒸好后,调一些蒜醋汁,蘸食,鲜美爽口,开胃健脾。也可以将它晒干后储存起来,吃时可用水泡开,洗净后同肉蒸或烧,味道同样鲜美。 注意事项 要吃新鲜的,不能吃隔夜的。 精选食疗方 马齿苋田螺粥    把田螺先用水泡20分钟,洗净,放入沸水中,用文火煮至田螺肉变色,捞出,挑出螺肉,用刀剁碎备用。待粥熟透时,倒入马齿苋,继续煮几沸,马上拌入田螺肉,点入味精,搅匀即可食。 凉拌马齿苋   先将马齿苋用清水洗净,下入沸水锅里焯透后,用清水漂洗2~3遍,用刀切成段,放入容器中,加适量调味料如蒜泥、麻油、酱油、味精,搅拌均匀即成。 绿豆马齿苋汤    先把绿豆洗净放入煲内煮约15分钟。再放入马齿苋、蒜仁,煮1~2小时,至绿豆软熟,放入猪油、精盐、味精调味即成。 马齿苋粥    鲜马齿苋90克(或干马齿苋30克),加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用,可止泻。 马齿苋饭    马齿苋100克,大米250克。将马齿苋洗净切细,和大米调和,加水,按平常煮饭的方法煮之。 马齿苋水    取鲜马齿苋250克,洗净加水1 000毫升,煮沸加少许白糖,分次服用,可以预防和治疗细菌性肠炎。 Tips马齿苋的防病作用 防治心脏病 研究表明,马齿苋中还含有深海鱼体内所含有的一种物质,它就是奥米伽-3脂肪酸。这种物质对防治心脏病具有良好的效果,据科学家说,居住在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为了御寒,会摄入大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鱼,但正是由于这些鱼中含有奥米伽-3脂肪酸,所以他们的心脏病的发病率一直保持在低的水平。 防早衰 马齿苋中含有一种防止人体衰老的重要的营养成份——“SL3-脂肪酸”,这种脂肪酸是形成细胞膜,尤其是脑细胞膜和眼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研究认为,这种物质只存在于脂性海鱼,如沙丁鱼、鲭鱼、秋刀鱼等的体内。现在,人们通过这一意外发现,又为人类的养生食谱增加了一味新的高营养食品。马齿苋能防止早衰的原因不仅限于此,还由于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马齿苋中维生素E的含量也比菠菜高出5倍,这两种物质都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它们能有效地防止自由基对人体组织所造成的伤害,延缓人体衰老。 马齿苋还是治疗细菌性痢疾和肠胃炎的有效药物。它能促进口腔、胃及十二指肠的溃疡愈合。 蕨菜 又名龙爪菜、猫爪子等,其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多见。蕨菜生于山林中,不受“三废”污染,食用安全性高,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其味甘,性寒,无毒。有清热解毒、增智安神、化痰降气之效。 3、水果类 夏天是水果的旺季,水果种类繁多,价格便宜,是人们大快朵颐的时候,但是吃水果也有很多学问,也要讲究科学。下面这些知识你知道吗? 水果也分寒性与热性 中医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独特的性质。食物有“寒、热、温、凉”的区分,介于四者之间既不温不热,又不寒不凉则属于“平”性,性质各异的食物进人体内,就会产生“热、温、寒、凉”的不同作用。当然水果也不例外,每种水果都有阴阳,即寒热的偏性。比如胃寒的人吃了香蕉后感觉胃脘不舒服,甚至会胃疼或腹泻,这是因为香蕉属于寒性,两寒相交,阳气受伤,当然身体会感到不适。荔枝属于热性,阳热重的人吃多了就会牙龈出血,流鼻血,大便干燥,这就是人本身的体质和水果的寒热不相适应的结果。所以,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挑选适当的水果,这样才能对身体有益,否则可能爽了口而害了身。 性质寒凉的水果,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说,性质寒凉的水果就是热量低、富含纤维的水果,阳虚体质的人不适宜吃寒凉的水果,如西瓜、香瓜、香蕉等。 性质温热的水果,有温中散寒、补火助阳的作用 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说,性质温热的水果就是热量高的水果,阴虚或阳盛体质的人不宜多吃温热性质的水果,如荔枝、榴莲、桂圆等。 还有一类就是平性的水果,即没有明显的偏寒或偏热的性质,适合于各类体质的人吃,像葡萄、石榴等。 下面介绍一些水果的性质,在选择之前先判断一下自己的体质,然后再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水果。根据中医“饮食节制”的原则,即使是再适合自己体质的水果也不能吃得太多,适当为补,过则为害。 西瓜 性味 味甘,性寒。 营养成分 西瓜是夏季最受人们喜欢的水果。它含水分94.1%、碳水化合物4.2%,含一定量的维生素C、钾、钙、磷,以及少量的其他营养素。西瓜是瓜果中果汁最为丰富的水果之一,其果汁几乎包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炎热的天气,吃一两块西瓜,会暑热大减,神清气爽。 功效 中医认为西瓜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水下气、解酒利咽等功效。对发烧、烦躁、口渴、生口疮、中暑、咽喉肿痛、小便赤黄、风火牙痛等热证有辅助治疗效果。慢性肾炎、高血压患者适当多吃点西瓜可以起到利尿的作用,但不宜过多。 药用 西瓜皮有更好的药用价值,晾干后寒凉性减少,用水煎服可以治疗水肿。西瓜皮和皮硝混合就制成了治疗咽喉肿痛的中药——西瓜霜。把西瓜皮晾晒后焙干可以治疗口腔溃疡。  注意事项 西瓜虽然是夏季清热消暑的佳品,毕竟其为寒凉之性,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 就是告诫人们吃起来要有节制,适可而止,尤其是老年人和脾胃虚弱的人更不宜多吃。口淡、舌苔白而腻的人,中医认为有寒湿,也不宜吃西瓜。 柚子 又名文旦、油田柚。 性味 甘、酸,性寒。 营养成分 每100克柚子含水分84克,蛋白质0.7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12.2克,粗纤维0.8克,钙41毫克,磷43毫克,铁0.9毫克,胡萝卜素0.12毫克,维生素B10.07毫克,维生素B20.02毫克,尼克酸0.5毫克,维生素C 41毫克,可供热量57千卡。所以可以说柚子是维生素C的优质来源。 功效 有消食健胃、下气消痰的功效,还可以解酒。 药用 用柚子的果肉90克,米酒15克,蜂蜜30克,隔水炖服。每日1次,可以 治咳嗽痰多症。 草莓 又叫洋莓,红莓。 性味 味甘,性凉。 营养成分 草莓鲜艳诱人,果肉多汁,酸甜适口,营养丰富。富含氨基酸、果糖、蔗糖、葡萄糖、柠檬酸、苹果酸、果胶、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酸及矿物质钙、镁、磷、铁等,每100克草莓含维生素C50~100毫克,比苹果、葡萄高10倍以上。 功效 草莓所含丰富的维生素C能消除细胞间的松弛与紧张状态,使细胞结构坚固,皮肤细腻有弹性,对脑和智力发育有重要影响。还可以预防坏血病,对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溢血、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有积极的预防作用。草莓中含有的果胶及纤维素,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便秘,预防痔疮、肠癌的发生。草莓中含有的胺类物质对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有一定疗效。国外研究发现,草莓还可以抑制癌肿的生长。饭后吃一些草莓,可分解食物脂肪,有利消化。所以,草莓有“水果皇后”之美誉。 药用 中医认为,草莓有润肺生津、健脾和胃、利尿消肿、解热祛暑之功效,适宜于肺热咳嗽、食欲不振、小便短少、暑热烦渴等症。香蕉 性味 味甘,性寒。 营养成分 香蕉果实甘甜柔滑,富含碳水化合物,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果肉中含碳水化合物20克、蛋白质1.23克、脂肪0.66克、粗纤维0.9克、无机盐0.7克,水分占70%,并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维生素U等多种维生素,此外,还含有人体所需要的钙、磷和铁等矿物质。 功效 香蕉的水分低、热量高,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胶质及丰富的碳水化合物(高达20%以上),还含有维生素A、B、B6、C、E、P及矿物质钙、磷、铁、镁、钾等,香蕉中钾的含量为百果之冠,镁的成分亦高,并被证实有防癌之功效。 药用 香蕉的果肉、果皮、花、根皆可入药,能去热毒、润肺、止渴、清肠,可用于防治便秘,国外研究认为香蕉有稳定情绪、愉悦心情的作用。 注意事项 香蕉性寒,所以畏寒体弱、脾胃虚寒、腹泻的人都要少吃香蕉。 猕猴桃 又叫奇异果、藤梨、阳桃、猕猴梨。 性味 味甘酸,性寒。 营养成分 现代医学研究分析,猕猴桃果实含有糖类、丰富的氨基酸、蛋白酶、维生素B1、维生素C、胡萝卜素以及钙、磷、铁、钠、钾、镁、氯、色素等多种成分。其维生素C的含量是柑橘中的5~6倍。 功效 近年来有报道称:猕猴桃能阻断致癌物质——亚硝胺在人体内的合成,阻断率达98%,有抑制癌细胞的作用。猕猴桃还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是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患者的理想果品。所以,猕猴桃是滋补强身的上等果品,其枝叶、根、藤都是很好的中药材。 中医认为猕猴桃有解热、止渴、通淋、健胃的功效。可以治疗烦热、消渴、黄疸、呕吐、腹泻、石淋、关节痛等疾病,而且还有抗衰老的作用。唐代医药学家陈藏器介绍猕猴桃的功效为“调中下气,主治骨节风、瘫缓不随、长年白发”。 药用 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可取猕猴桃干果60~100克,水煎服,每日早晚分服。患尿路结石者,每日食用猕猴桃6~10枚,分二次或三次服完。常食猕猴桃还可对半身不遂、肌肉麻木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注意事项 猕猴桃有滑泄之性,大便秘结者可多食之,而脾胃虚寒、尿频、月经过多和先兆流产病人则应少食。 香瓜 又称甜瓜,属葫芦科。 性味 味甘,性寒、无毒。瓜蒂苦,寒,有毒。归胃、肺、大肠经。 营养成分 香瓜是夏令极佳的消暑瓜果,其营养价值可与西瓜媲美。据测定,香瓜除了水分和蛋白质的含量低于西瓜外,其他营养成分的含量均不低于西瓜,而芳香物质、矿物质、糖分和维生素C的含量则明显高于西瓜。 功效 多食香瓜,有利于人体心脏和肝脏以及肠道系统的活动。香瓜有清暑热、解烦渴、利小便的功效。 注意事项 由于其性偏寒,所以脾胃虚寒、腹胀便溏者少食。 荔枝 性味 性温,味甘酸。 营养成分 荔枝果肉中糖的含量高达20%;每100毫升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可达70毫克,此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磷、钙、铁等成分。 功效 可补脑益智,强身健体。 注意事项 俗话说“一颗荔枝三把火”,因为荔枝属于温热性水果,新鲜荔枝上市时间又很短,所以当荔枝大量上市时有些人因过多食用而出现鼻出血、牙龈肿痛出血、咽喉痛、面部痤疮、口腔溃疡、肺热咳嗽、便秘等 “上火”症状。荔枝吃得过多还会造成人体内糖的代谢紊乱,出现心慌、头晕、出冷汗、乏力等低血糖的症状,严重的可以发生昏迷,即所谓的“荔枝病”。儿童尤其不宜大量食用荔枝。 樱桃 性味 味甘、苦,平涩。 营养成分 一般水果含铁量都比较低,但每100克樱桃中含铁量多达59毫克,居于水果首位。樱桃中维生素A的含量比葡萄、苹果、橘子多4~5倍。此外,樱桃中还含有维生素B、C及钙、磷等矿物元素。 功效 可以补中益气、祛风湿、解毒透疹。其含量丰富的维生素C还能促进身体吸收铁质,防止铁质流失,并改善血液循环,帮助抵抗疲劳。 药用 初发咽喉炎症,于早晚各嚼服30~60克鲜果可消炎;风湿引起的瘫痪或风湿腰痛、关节麻木等症,可以用米酒两斤泡鲜樱桃半斤,10天后服用,早晚各服30~60克;体虚无力、疲劳无力,用鲜果去核煮烂,加白糖拌匀,早晚各服一汤匙;也可将鲜果泡于酒精中,密封贮至冬季,用来涂擦冻疮有良好的效果。 古人将樱桃装入坛子内,封闭隔绝空气,埋入地下,一年后取出,化为汁 液。当麻疹流行时,取其汁液给儿童饮用,以预防感染。 杏 性味 甘酸,微温,冷利,有小毒。归肝、心、胃经。 营养成分 杏的品种很多,酸甜可口。是初夏最受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 功效 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杏含有的一些物质有延缓衰老和防癌的作用。 注意事项 中医认为杏属于温热性质,多食可生热生痰,造成口腔溃疡、舌炎等。属于热性体质的人更要少吃或不吃。鲜杏中果酸含量很高,多吃不仅容易造成胃酸过高,引起泛酸、胃痛,还易腐蚀牙齿,诱发龋齿,孕妇及儿童不宜多食。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也要慎食。 古人则认为杏肉有小毒,过食会伤及筋骨,生痰,甚至会落眉脱发、影响视力,过食还极易长疮生疖。 Tips杏仁的价值 杏仁为常用中药,分苦、甜两种。苦杏仁可以止咳、祛痰、平喘,润肠通便。甜杏仁比苦杏仁大而扁,偏于滋养,多用于治疗虚咳及制作食品。 杏仁营养价值极高,其中蛋白质含量为23%~27%,碳水化合物、粗纤维、脂肪含量占50~60%,糖类占10%,还富含磷、钙、铁、锌、铜、锰等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E的含量较高,3粒至5粒甜杏仁中所含的维生素E就能满足人体的日常需要。杏仁中硒的含量最高,硒有明显的延缓细胞和机体衰老的功能。杏仁中所含的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物质,具有润肺、散寒、驱风、止泻、润燥之功能。 民间用甜杏仁、绿豆、粳米磨成浆,加白糖煮熟饮,为夏天解暑、清热、润肺的清凉饮料,名曰“杏仁茶”。苦杏仁中含有的苦杏仁苷分解后可以产生少量 “氢氰酸”,这是一把双刃剑,食用适量时,它可以抑制咳嗽中枢而起到镇咳平喘的作用,食用过量便会中毒,表现为头晕、心悸、恶心呕吐、呼吸麻痹甚至死亡。虽然经过加工炮制后,其毒性会降低,但用量还是不宜过大。 木瓜 性味 味酸,性温。归肝、脾经。可以平抑肝阳,舒筋活络,和胃化湿。对于风湿痹症造成的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有一定的疗效。 营养成分 木瓜营养丰富,果实含大量丰富的胡萝卜素、蛋白质、钙盐、蛋白酶、柠檬酶等,还含有丰富的木瓜酶,维生素C、B及钙、磷等矿物质。 功效 有抗炎抑菌、降低血脂的作用。能够防治高血压、肾炎,并能帮助消化,缓解便秘。此外,木瓜还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起到抗衰老和美容护肤、养颜的功效。 此外,木瓜里还含木瓜酵素,不仅可分解蛋白质、糖类,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分解脂肪,缩小肥大细胞,促进新陈代谢,及时把多余脂肪排出体外,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所以木瓜有“百益果王”之称。 Tips1怎样吃木瓜 木瓜的吃法有很多,既可生吃、凉拌或榨汁,又可熟吃做成菜肴。木瓜中含有特殊的成分木瓜酶,对肉类有很强的软化作用,因此将肉类与木瓜同炖,会使肉变得更细嫩,提高肉的口感和滋味,还能解油腻。 Tips2怎样挑选木瓜 木瓜有两种类型,一种瓜身细长,瓜肉厚、瓜籽少、汁水多而清甜,适宜作为水果生吃。另一种瓜身较圆,外形好像葫芦瓜,瓜肉薄、瓜籽多、瓜汁稍少,比较适合做成菜肴。 木瓜以无斑点、果蒂部分无腐烂的为佳。色泽要黄,有弹性,不可出水。生吃以半生熟的程度最合适。蛋白酶在未成熟的青木瓜中含量最高,大约是成熟后红木瓜的2倍。因此最好选购青木瓜,而不是完全成熟后的红木瓜。 榴莲 性味 性温,味甘、酸。 营养成分榴莲的营养成分很全面,含有蛋白质、糖类、维生素B、维生素C、磷、钙、钾、膳食纤维等,其中的膳食纤维还能促进肠蠕动,所以,榴莲又被称为“滋补果王”。 功效 润肺定喘、生津止渴、健脾补气、补肾壮阳。 榴莲有极其特殊的气味,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有的人认为它奇臭无比,闻之要绕道而行,可有的人认为它香气馥郁,食后绕齿不离。其实榴莲的这种气味特别能够开胃,促进食欲。 注意事项 选购榴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当从成熟榴莲的自然裂口中嗅到一股酒精味时,说明它已经变质了,千万不要购买。榴莲以七八成熟为佳,刚刚吃的人可以选择闻起来臭味不很重的榴莲,若是天气炎热或本身体质偏热的人吃之前最好将其壳煎淡盐水服用,可降低它的热性。 榴莲虽好,但一次不可多吃,因其性温,吃多了会上火。榴莲中富含纤维素,在肠胃中会吸水膨胀,过多食用反而会阻塞肠道,引起便秘。 榴莲口感稠腻,食后易积于肠内,要多喝开水帮助消化。榴莲中含有较高的热量及糖分,也不适合肥胖的人和糖尿病者。由于榴莲中钾的含量较高,肾病及心脏病人也应少吃。 椰子 性味 椰肉性平,味甘;椰汁性温,味甘。入肺、胃经。 营养成分 每100克椰肉含水分51.8克,蛋白质4克,脂肪12.7克,纤维4.7克,碳水化合物26克,灰分0.8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01毫克,尼克酸0.5毫克,抗坏血酸6毫克,钾475毫克,钠556毫克,钙2毫克,镁65毫克,铁1.8毫克,磷90毫克,硒6.21微克,锌0.92毫克,铜0.19毫克,锰0.06毫克。 椰汁含葡萄糖、果糖、蔗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及钾、镁等,还含有少量的生长激素。 功效 常吃椰子能够有效地补充人体的营养成分,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由于椰汁含有丰富的钾、镁等矿物质,且其成分与细胞内液相似,可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达到利尿消肿之效。可以滋润皮肤,具有驻颜美容作用。 药用 椰肉能够补脾益胃,杀虫消积,对于小儿由于虫积导滞的食欲不振等有效。椰汁能够清暑降温,生津利尿,润肤美容。椰子皮还可以止鼻血。 桃 性味 味甘酸,性微温。 营养成分 桃的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和维生素B、C等成分。 功效 桃中的含铁量较高,在水果中几乎占居首位,故吃桃能防治贫血。桃富含果胶,经常食用可预防便秘。此外,桃子含钾多,含钠少,适宜水肿患者食。古人经常说“仙桃”,是因为人们认为桃子是神仙吃的果实,吃了可以长寿,是福寿吉祥的象征。 药用 中医认为,桃的药用价值,主要在于桃仁,桃仁中含有苦杏仁甙、脂肪油、挥发油、苦杏仁酶及维生素B1等,《神农本草经》上说可以桃仁治瘀血、杀虫。桃对治疗肺病有独特功效,唐代名医孙思邈称桃为“肺之果,肺病宜食之”。桃花也可入药。将白桃花焙燥,研成细末,每次取1~3克用蜜水调服,对浮肿、腹水、脚气、足肿、大便干结、小便不利疗效显著。 注意事项 俗语虽说“桃养人”,但不可过食桃,吃多了可以引起腹胀等不良的症状。 芒果 性味 味甘、酸,性温。 营养成分 芒果营养丰富,每100克果肉含维生素C为56.4~137.5毫克,有的可高达189毫克,含糖量14%~16%,种子中蛋白质含量为5.6%,脂肪16.1%,碳水化合物69.3%。 功效 芒果果肉多汁,鲜美可口,兼有桃、杏、李和苹果等的滋味,素有“热带果王”之美誉。中医认为芒果有益胃、止呕、解渴和利尿的功能。 药用成熟的芒果在医药上可做利尿剂,种子则可做杀虫剂和收敛剂。果皮还可治湿疹、皮炎。对于容易晕车、晕船的人,芒果能解除其不适感。 注意事项 有一部分人一吃芒果就过敏、皮肤痒。这是因为芒果皮的组织胺成分,容易引起皮肤过敏。理论上芒果属于发物,有感染性疾病、皮肤病、过敏症状的人,吃“发物”就会诱发疾病或者使病情加重。不要将芒果与辛辣之物同吃,多吃芒果对人的肾脏有害。 石榴 性味 味酸涩,性温平,无毒。归脾、肾、大肠经。可以收敛止泻、消炎止血、止痒。 营养成分 石榴果实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胡萝卜素、脂质、蛋白质和钾、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种子中铁的含量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功效 石榴具有一定的降血糖的功效,因为石榴果实和叶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有机铬,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正常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补充铬有助于改善糖尿病人和糖耐量异常者的葡萄糖耐量,降低血糖,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故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食用石榴。石榴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这些都是强力的抗氧化剂,可防止细胞遭受破坏而导致癌病变,还能帮助预防动脉内斑块的形成,避免动脉粥状硬化的发生。石榴还是养颜美容的佳果,可以防止黑斑及雀斑形成,增加皮肤对紫外线的抵抗力。石榴的热量较低,也是理想的减肥水果。 注意事项 由于石榴甘温而涩,并且含有可以敛肠止泻的鞣质,多食容易导致便秘,所以患有便秘或者体内有火气者不宜食用。 葡萄 性味 甘酸,平涩,无毒。归脾、肝经。 营养成分 葡萄果实含丰富的营养成分,主要含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B1、B2、B12、C 、E等)、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食品纤维素、卵磷脂、烟碱酸、苹果酸、柠檬酸、尼克酸等有机成分,还含有钙、磷、铁、钾、钠、镁、锰等无机成分。根及藤叶含胶质、鞣质、糖类、碳水化合物,藤叶还含有各种有机酸类成分。每100克葡萄含水分87.9克,蛋白质0.4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8.2克,粗纤维2.6克,铁0.8毫克,钙4.0毫克,磷7.0毫克,并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维生素C等营养素。它所含的糖分,大多是人体能直接吸收的葡萄糖,是消化能力较弱者的理想水果。 功效 葡萄果肉可以补血,强壮筋骨,健胃生津,除烦渴,益气逐水,利小便。 菠萝 性味 味甘酸,性平。入胃、肾经。 营养成分 菠萝的主要营养成分为:维生素B1、B2、C、E,食物纤维,蛋白质分解醇素,糖类,钙,钠,铁等。据分析,每100克菠萝中含有糖类9.3克,蛋白质0.4克,脂肪0.3克,粗纤维0.4克,钙18毫克,磷28毫克,铁0.5毫克,胡萝卜素0.08毫克,维生素C 24毫克,维生素B20.02毫克,维生素B10.08毫克,烟酸0.2毫克。 功效 菠萝中所含的糖、盐及酶有利尿消肿的功效,常服新鲜菠萝汁对高血压症有益;菠萝所含的维生素B1,能增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消除疲劳。菠萝所特有的芳香成分,可促进唾液分泌,增加食欲。菠萝中含有大量的食物纤维,可促进排便,防止便秘。 注意事项 由于菠萝蛋白酶能溶解纤维蛋白和酪蛋白,因此,胃溃疡患者、肾脏病患者以及血液凝血机能不全的人,均不宜过食菠萝,以免加重病情。 有些人吃菠萝后会出现过敏,俗称“菠萝病”或“菠萝中毒”,在食用15分钟至1小时左右即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同时出现过敏症状,头疼、头昏、皮肤潮红、全身发紫、四肢及口舌发麻,严重的会突然晕倒,甚至会出现休克等症状,因此有严重菠萝过敏史者应忌食。过敏症状轻微的人可以用盐水浸泡菠萝,这样可破坏菠萝中蛋白酶的活性,避免引起过敏,还会使菠萝味道更好。菠萝最好在饭后食用,以避免引起腹痛。 Tips1吃水果要讲科学 有些人尤其是不少爱美的女性,在夏天常常用水果代替三餐,认为“一天三顿只吃水果,瘦身养颜一举两得”,其实这是错误的。医学专家指出,吃水果应适度。从营养学角度来说,人体基本的营养需求——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蛋白质等,都不是单靠吃水果能够满足的,长期靠“水果化”生存,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都将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大部分水果中糖分较高,大量摄入,难以获得减脂效果。所以,水果只是营养的补充,绝对不能代替正常饮食。 Tips2糖尿病人可以吃水果吗 虽然水果中都含有糖分,但水果中含有的大量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对糖尿病人都是有益的。完全禁食水果是不对的。糖尿病人在血糖已获控制后可以适量地吃水果。但一定要把握好水果甜度、食用时间、食用量,并随时监测尿糖。 甜度 每100克含糖量在10克以下的有青梅、西瓜、甜瓜、椰子、橙、柠檬、葡萄、桃、李、杏、枇杷、菠萝、草莓、椰子、樱桃、橄榄等,糖尿病患者可以少吃。 含糖量在11~20克的水果有香蕉、柚、橘、苹果、梨、荔枝、芒果等,糖尿病患者应慎食。 含糖量超过20克的有枣、红果,特别是干枣、蜜枣、柿饼、葡萄干、杏干、桂圆等,其含糖量甚高,糖尿病患者则应忌食。 不少蔬菜可作为水果食用,如西红柿、黄瓜、菜瓜等,它们每100克含糖量都在5克以下,又富含维生素,完全可以代替水果,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此外还要配合食量,不要一成不变。西瓜含糖4%,梨含糖12%,香蕉为20%。西瓜含糖虽少,但吃上500克,就相当于香蕉吃了100克、梨吃了170 克了,所以食量也不可过多。 食用时间 水果应在两餐间或睡前吃,不要饭后马上吃。因为饭后血糖偏高,再吃水果可谓是火上浇油。两餐之间和睡前血糖较低,可适量吃些含糖量较低的水果。 食用量 每次不超过100克。 应监测好血糖、尿糖 即在吃后2小时测尿糖,一旦异常请调整饮食或停用水果。若尿糖增加则需减量;如水果减量后尿糖仍高时,应适当减少主食量。 Tips3孕妇吃水果的禁忌 孕妇应避免食用“冰”水果,温度过低,往往会刺激肠胃导致腹泻,容易引发早产。 尽管水果营养丰富,但营养并不全面,尤其是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相对较低,而这两种物质也是胎儿生长发育所不能缺少的。妇女在妊娠期的饮食等生活方式会造成胰岛素的代偿分泌增多,若是无限量吃水果,很容易发生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不仅影响母亲健康,对下一代的生长发育也构成严重危害。妊娠糖尿病可导致一些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增高,巨大胎儿增多,胎儿死亡率也高于正常妊娠者。而且,大约30%的妊娠糖尿病在5至10年后会转变成慢性而无法治愈的II型糖尿病。所以怀孕期间吃水果也不能过量。 4.肉、蛋、豆类 绿豆 性味 味甘,性凉。归心、胃经。 营养成分 现代研究发现,绿豆富含较多的蛋白质、淀粉,约为粳米的3倍,但脂肪含量却很少,还有较多灰粉、纤维素、磷、钾、镁、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C、烟酸等,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功效 大家都知道绿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解热。《饮膳正要》说:“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不可易于热也。”这里的菽即是绿豆。绿豆对夏季出现的心烦口渴、尿短赤、泄泻等症有明显的防治作用,所以绿豆汤是夏天解暑清热的最好饮品,经常饮用可以预防疖肿和痱子。 药用 早在唐代,医药学家孟洗就说:“绿豆淘净,研,煮汁饮,治消渴。”宋代《圣济总录》谓:“绿豆二升,淘净,用水一斗,研细煮汁,澄滤取汁,早、晚食前各一盏,可治消渴。”在治疗糖尿病的食疗经验方中,有不少使用绿豆的。如用绿豆50克、决明子(炒)50克煎饮,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大便秘结屡见奇效;用绿豆50克、赤小豆50克、玉米须50克同煎饮,治疗糖尿病合并水肿,效果立竿见影;绿豆50克、薏米50克煮粥治疗糖尿病合并脾胃湿热(表现为食入即吐,口臭,大便溏稀等),屡用屡验。除此之外,绿豆还有利水消肿的功效。 注意 绿豆性寒,易伤脾阳,故脾胃虚寒、泄泻者忌食。古医书还记载绿豆有解药毒的功效,所以在服用中药时不要同时喝绿豆汤,以免影响药效。 精选食疗方 绿豆汤   原料 绿豆100克。 做法 加水1 000毫升,煮汤取液饮用。 特点 清暑解渴,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也可加少许鲜荷叶增加解暑热的作用)。 八宝绿豆汤   原料绿豆250克,薏米50克,青梅、金橘饼、佛手糖萝卜、京糕条各25克,白糖500克,糖水莲子40粒,金丝蜜枣10粒,糖桂花10克,玫瑰花2朵。 做法 先将绿豆拣去杂质,用水淘净,放入盆内,上笼用旺火蒸约30分钟,至绿豆蒸 酥为止。将薏米、蜜枣淘洗干净,放入小碗与豆同时蒸煮。然后将青梅、金橘饼、佛手糖萝卜、京糕条分别切成绿豆大的丁,分成10份。最后,将锅置于中火上,加入开水1 200克烧沸,将蒸酥的绿豆、薏米、蜜枣、4粒莲子、切好的青梅等果料分撒在汤内,再把糖桂花玫瑰花撒匀。 这样做出来的八宝绿豆汤豆色鲜艳、清凉解暑,为夏令消暑佳品。果料不齐,也可用其他类似的东西代替,效果亦佳。 红枣绿豆粥   原料 红枣50克、绿豆100克。 做法 加水1.5升,明火煮沸后再改文火炖熬,使绿豆酥烂为止,加白糖100克调匀晾凉食用。 特点 有清热解毒、祛暑健脾、利尿消肿之功效。 绿豆酸梅茶    原料 绿豆100克,酸梅30克。 做法 水煎,加白糖适量,待凉后代茶饮。 特点 有清凉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赤小豆 性味 性平,味甘、酸。归心、小肠经。 营养成分 赤小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含量是大米的3倍多,脂肪含量少,还含有少量的钙、磷、铁和胡萝卜素、核黄素、硫胺素、烟酸等。 功效 赤小豆是夏季另外一个解暑的主力军。《本草汇言》谓其:“清暑热、净烦热、润燥热、解毒热。”可见其清热之功。赤小豆还有消水肿和治疗皮肤生痈化脓的作用。《本草经》记载赤小豆可以“下水肿,排痈肿脓血”。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载:“和鲤鱼、鲫鱼、黄雌鸡煮食,并能利水消肿。”长期食用赤小豆,对单纯性肥胖者有减轻体重的作用。 药用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病人,常以赤小豆、花生米各50克,红糖20克,大枣5枚,一起煮熟,每天早晨空腹吃一次,有减轻水肿、减少尿中红细胞和蛋白的作用。对水肿明显的肾炎患者,亦可用赤小豆60克、冬瓜250克,一起煎汤服。 将赤小豆捣碎研末,用鸡蛋清或醋调敷于腮部可以治疗痄腮。将赤小豆研末,用醋或蜂蜜调成膏状外敷,可以治疗肿毒。 精选食疗方 消暑三豆汤   原料 绿豆、赤小豆和黑豆各适量。 做法将以上三味(每味10克为宜)置于锅中,加入清水600毫升,用文火熬成200毫升,待其冷却,即可食用。 绿豆和赤小豆的功效在上面都已提到,黑豆性味甘寒、微苦,功效为解毒、散热、除烦,可治伤风感冒、夏季头痛、鼻塞不通等,也是夏令消暑清热之佳品。三味共用效果,更佳。 鸭肉 性味 味甘、咸,性微寒。 营养成分 鸭肉鲜嫩肥美,营养丰富,每100克中含水分63.7克、蛋白质15.5克、脂肪19.7克、糖类0.2克,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鸭肉是肉类中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含量较多的,钾、铁、铜、锌等矿物质的含量也都非常丰富。 功效 夏天天气炎热就会使人没食欲,饮食比较清淡,但夏天出汗多,消耗量大,如果完全吃素,容易造成蛋白质的不足,所以就要选择一些营养丰富又不油腻的肉类。鸭肉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不但可滋阴养胃、清肺补血,还有利水消肿的功效。既能补充过度消耗的营养,又可消除暑热。此外,鸭蛋具有滋阴补虚、清热润燥的功能。鸭血具有补血、清热解毒的作用。从中医“热者寒之”的原则看,特别适合素体热盛或阴虚阳亢的人食用。 药用 可用于眩晕头痛、阴虚失眠、肺热咳嗽、肾炎水肿、小便不利、低热等症。 注意事项 应选用瘦型鸭而非填鸭。感冒患者不宜食用,因感冒后应食辛散发表食物,而鸭肉滋补恋邪,可使感冒缠绵难愈。慢性肠炎患者慎用,因鸭肉味甘咸,滑利下趋,加之富含油脂,食之可使患者泄泻加重。不要经常吃烟熏或煎炸的鸭肉,因为这种烹调方式容易产生致癌物质,同时夏季饮食宜清淡,所以煲汤是最好的烹调方式。 精选食疗方 沙参玉竹煲老鸭  原料 沙参、玉竹各50克,老鸭1只。 做法 将鸭去毛和内脏,洗净,与沙参、玉竹同入煲内,加水,用文火焖煮1小时以上,调味后食用。 特点 能滋阴、益气、补肺。   骨皮老鸭汤   原料 老鸭1只,地骨皮10克,生姜3片,调料适量。 做法将老鸭去毛杂,洗净,切块。地骨皮、生姜用纱布包好入锅中,加清水适量,同煮至老鸭熟后去药包,调味服食。 特点 清虚热,健脾胃。 青鸭赤豆羹   原料 青头鸭1只,赤小豆50克,草果5枚,冬瓜200克,调料少许。 做法将鸭宰杀去杂后洗净,再将赤小豆、草果、调料放入鸭腹内缝合,放锅中加水,用武火烧至八成熟,然后加入冬瓜,用文火煨至熟烂。每日服食1~2次,空腹时食鸭饮汤。 特点 可健脾胃,消水肿。 二仁全鸭   原料 砂仁5克,薏米50克,全鸭1只,香菇、小白菜各少许,调料适量。 做法将全鸭去毛杂,洗净,切块。砂仁研末,与薏米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后,调入葱、姜、椒、料酒,文火炖至鸭肉熟后,纳入香菇、白菜、食盐、味精等,再煮一二沸,即可服食。 特点 可醒脾、开胃、去湿。 鸭肉粥   原料 鸭肉250克,大米100克,食盐等调料各适量。 做法 将鸭肉洗净,切小块,大米洗净,同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共煮成粥。加食盐少许调味即可。 特点 可补脑益智,滋阴养血。适用于阴血不足引起的心烦失眠、记忆力减退等。 绿豆老鸭汤   原料 绿豆4两,老鸭1只,土茯苓8钱,油盐酌量。 做法将老鸭洗净,去除内脏,绿豆浸洗干净后连同老鸭、土茯苓一起放入煲内,用清水5碗,约煮4小时,调味即可。 特点 可清热、解毒、利湿。 鸡肉 性味 性温,味甘。能温中益气、补益肝肾。 营养成分 鸡肉中的蛋白质含量接近于猪肉的3倍,而脂肪含量仅为猪肉的1/20,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及钙、磷、铁、镁、钾、钠、多种维生素和烟酸等。 功效 对在夏天表现为畏寒虚弱、手足冰冷、神疲体乏的阳虚体质者特别适合。由于鸡肉偏于温热,食后易产生内热,故阴虚体质者及火热症状或外感发热者均不宜食用,以免“火上浇油”。 5、中药 茯苓 茯苓是一种食药兼具的真菌菇类,被誉为中药“四君八珍”之一。《神农本草经》中,把茯苓列为上品,有“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作用。 性味 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经。 功效 健脾、安神、镇静、利尿。 Tips1康熙与“ 茯苓饼” 康熙幼时出“天花”,大病初愈时,身体虚弱,尤其脾胃不和,经常腹泻,由于出天花时药吃得多了,康熙不肯再服苦口的汤药,太医们一时束手无策。孝庄皇太后爱孙心切,正要下诏责怪太医们,侍女苏麻喇姑走到太后身边悄悄说,江南有一名医,对小儿科有独到医术,何不宣来瞧瞧。太后一听,便叫苏麻喇姑传话出去宣其来京。不久,这位老医家奉诏赶来,在太医们的陪同下,给小康熙仔细地望、闻、问、切,退出后在药方笺上只写了一味药“茯苓”,并注明一定要云南产的野生茯苓。太医们会同御厨一起,采用精白面、茯苓粉、蜂蜜糖,制成了细巧的点心“茯苓饼”。结果小康熙十分爱吃这种风味独特、清香可口的点心,不久便脸色红润,太后十分高兴,重赏了老医家,后又留他在宫内监制“茯苓饼”。茯苓饼遂成为京城名点至今不衰。 Tips2茯苓因颜色部位不同而作用各异 赤茯苓 为茯苓皮层下赤色的部分,利湿作用强,治疗小便黄赤、尿涩痛。 茯苓皮 为茯苓的黑色外皮,其利水作用较好,用于治疗水肿、小便短赤。 茯神 为带有松根的部分,安神利水作用较强,治疗心悸健忘、小便不利。茯神木为茯神中的松根,能平肝安神,用于治疗心区憋闷、失眠等。 朱茯苓 用茯苓与朱砂加工炮制而成,宁心安神作用强,用来治疗心悸失眠。 Tips3茯苓的保健作用 茯苓的提取物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抗肿瘤、镇静、利尿、止吐等作用。近年来药物研究证实茯苓能够提高身体免疫能力,具有抗肿瘤、调节老鼠及人类B淋巴球分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以及对分泌 IL-1、IL-6、TNF-α、TGF-β 等四种细胞激素具调节作用。 也有研究指出,茯苓子实体乙醇萃取液在离体实验中,含有 10%浓度的茯苓乙醇萃取液的培养液,能显著抑制人类单核球分泌 TNF-α、BIL-1β、BIL-6、及 GM-CSF,但是当茯苓含量逐渐减少时,反而有促进分泌的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利用茯苓的传统保健方剂,可提升血清抗氧化能力,并且降低血脂,减少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 精选食疗方 泽泻茯苓鸡    原料 母鸡1只,泽泻、茯苓各60克,黄酒2匙。 做法将母鸡剖腹洗净,将洗净的泽泻、茯苓及黄酒放入鸡腹内,旺火隔水蒸3~4小时即成,弃药吃鸡,分次吃完。 特点具有宁心安神、利水渗湿的功效。脾虚气弱者有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症状可食用,妊娠水肿者可食用。 山药茯苓肚   原料 猪肚1只,茯苓、淮山各 100克,黄酒2匙,盐适量。 做法将猪肚,整理干净,将茯苓、淮山装入肚内,淋上黄酒2匙,撒细盐适量,扎紧口,入锅内加水慢炖至肚子酥烂离火,将猪肚剖开,倒出茯苓、淮山,并将其冷却后烘干,研末装瓶,每次服6~10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取猪肚切片,适当调味食用。 特点 具有补肾益胃、健脾渗湿的功效。适宜于糖尿病患者食用。 莲子茯苓糕   原料 茯苓、莲子、麦冬等量,白糖、桂花、面粉适量。 做法 将茯苓、莲子、麦冬共研细末,加入白糖、桂花适量拌匀,用水和面蒸糕食用。 特点具有宁心健脾的功效。适宜于因心阴不足、脾气虚弱而引起的干渴、心悸、怔忡、食少、神疲者食用。 茯苓鳖甲汤   原料 鳖甲10克,茯苓20克,红枣10枚,蜂蜜1匙。 做法 将鳖甲、茯苓共入锅中,加水,小火烧半小时后,入红枣,再烧至枣烂时加蜂蜜1匙稍煮即成,吃枣喝汤。 特点 长于利水湿,清虚热,补心脾,软坚清痞,肝硬化、肝腹水患者尤宜食用。 藿香 又名合香、兜娄娑香,为唇形料植物藿香的地上部分,以全草入药。 性味 味辛,性微温。入肺、脾、胃经。 功效 主要作用为解暑化湿、行气和胃、止呕。主治湿阻中焦引起的胃寒疼痛、恶心作呕、呕吐泄泻,还可治疗四时感冒,尤其用于夏季的外感风寒的感冒。 据现代科学分析,藿香嫩叶含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等。其挥发油可以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有解痉的作用。此外还有抗菌的作用。   食用方法 可以做成藿香粥、凉拌菜及饮品。 禁忌 由于藿香性温,且辛味能发散津液,所以阴虚血燥之人不宜食用。 精选食疗方 凉拌藿香   做法藿香嫩叶250克,精盐、味精、酱油、麻油各适量。有解表散邪、利湿除风、清热止渴的作用。适用于感冒暑湿、寒热、头痛、胸腔痞闷、呕吐、痢疾等病症。正常人食用有泽肤润肌而健美的作用。 Tips藿香正气水 夏季,藿香正气水是家庭的常用药。此药有解表利湿、止吐止泻的功效。如果因不慎多食生冷、油腻的食物,而出现了腹痛肠鸣、大便水泻或有恶心、呕吐、发烧等症状,喝1支藿香正气水,可使腹中温暖、疼痛缓解,如果再配几片黄连素,每日口服3次,1~2天即可治好。 人在醉酒后往往嗜睡、呕吐、恶心,严重者持续2~3天头昏、乏力、不想吃饭。如果及时喝1支藿香正气水,不仅可以起到醒酒的作用,还可以恢复食欲。 不慎患上了夏季皮炎,可口服藿香正气水,每次9克,每日3次,局部外擦炉甘石洗剂。 山药 性味 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 营养成分 山药中含有大量淀粉及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胆汁碱(choline)、尿囊素(allantoin)等。其中重要的营养成分薯蓣皂,是合成女性荷尔蒙的先驱物质,有滋阴补阳、增强新陈代谢的功效;而新鲜块茎中含有的多糖蛋白成分的黏液质、消化酵素等,可预防心血管脂肪沉积,有助于胃肠的消化吸收。由于山药是一种高营养、低热量的食品,所以很适合减肥的人食用。 功效 山药对肺虚咳嗽、脾虚泄泻、肾虚遗精、带下及小便频繁等症,都有一定的疗补作用。 山药有健脾、除湿、补气、益肺、固肾、益精的功效,山药含有可溶性纤维,能推迟胃内食物的排空,控制饭后血糖升高。还能助消化、降血糖。用于糖尿病脾虚泄泻,小便频数。 太子参 又称孩儿参,是一味很好的清补之品。 性味 味甘,性平。 功效 补气作用近似人参、党参,但效力较弱,生津作用胜于补气,而没有燥热的副作用。可用于夏季小儿脾胃气虚所致的食欲不振、乏力、自汗、气短等症。 用法 水煎服,每次10~20克。 甘草 性味 味甘,性平。 功效 健脾益胃,对于脾胃气虚所致的饮食减少、倦怠乏力、四肢无力等症有较好疗效。同时,本品又可补益心气,可用于心虚所致的心悸怔忡、气短、脉结代等症。甘草还能清热解毒,若与滑石同用,共研细末,每次二钱冲服,或每日一剂煎服,能治疗暑热所致的口渴、口舌生疮、目赤、咽痛等;若与绿豆同用水煎服,可解多种药物中毒。 三、夏季宜喝茶 夏天人们消耗的水分太多了,于是会选择各种饮料来补充体液,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受欢迎的当属茶饮。国内外营养学家都认为茶是最好的无糖饮料。品茶不仅有益健康,更能以茶会友,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修养。 传统意义上的茶是指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这六种茶,以及以六大类茶为原料进行再加工之后的茶类。但是现在“茶”的定义扩大了,任何的饮品都可以叫做茶了,比如说奶茶,或是各种药茶,如决明子茶和枸杞子茶。不管是什么样的茶,只要对身体有益就算是好茶。 1、怎样购买茶叶 最好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和当时的季节选择适合的茶叶。如脾胃虚寒的可以选用红茶,解油腻可以选用铁观音或绿茶。 学会区分茶叶的等级和鉴别茶叶的质量。 茶叶的种类很多,每一种茶叶又可根据其质量好坏分为很多等级。茶叶等级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茶叶的嫩度,通常高级茶是指用茶叶细小幼嫩的部分加工而成的,外观细小而整齐,营养成分含量高;茶叶等级越低,茶叶的部分越粗老,营养成分含量就越低。茶叶等级分特级、一级、二级等,特级是最好的,然后依次降低。有的茶叶同级别又可分出2~3个等级,如特级一等、特级二等。 不管选购什么等级的茶叶,都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干燥度,二是新鲜度,这两点直接关系到茶叶质量的好坏。 干燥的茶叶才是保存良好的茶叶,干燥度差的茶叶极易变质。购买散装茶时,可以用两个手指用力揉搓茶条,如能搓成粉末,说明茶叶干燥度好,其含水量约在6%~7%,是合格的标准,如不能搓成粉,只能搓成细片状,说明茶叶已吸收了水分,干燥度不足,其含水量在9%以上,这种茶叶极易变质,不宜购买。 茶叶的新鲜度十分重要,俗话说,酒越陈越香,茶越新越好。除个别的茶类如六堡茶等要求陈香外,绝大多数的茶叶都力求新鲜。新鲜的茶叶具有新茶香,滋味鲜醇爽口。新绿茶,色泽翠绿或深绿光润;新红茶,色泽乌黑且有光泽。茶叶陈了以后,香气低沉,滋味淡薄,颜色深暗,无光泽。新茶与陈茶的鉴别并不难,绿茶主要看外观色泽,新茶有明显的茶香,陈茶有陈味。以上是购买散装茶的鉴别方法。如果买盒装或密封的小包装茶时,应特别注意包装上的包装日期,一般小包装茶6个月以内品质一般正常,超过1年以上者,往往容 易变质。有的茶叶在光线直接照射下,时间长了也会促使有些物质分解,如绿茶中的叶绿素,受光分解以后,会失去原来的绿色,不仅没有茶香还有异味。 标记有“绿色食品”的茶叶属于何性质的产品? “绿色食品”不是绿颜色的食品,而是指无公害食品,也就是说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以及有毒因素的成分远远低于有关食品的国家(或国际)卫生标准。茶叶也是如此,国家规定,茶叶中“六六六”含量不得高于0.2毫克/千克,“滴滴涕”含量不得高于0.2毫克/千克,铜含量不得高于60毫克/千克,铅含量不得高于2毫克/千克。达到上述标准的茶叶都是合格产品,允许进入市场。而“绿色食品”茶叶则要求这些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上述标准,一般能低一个数量级则更好。因此,“绿色食品”茶是安全系数更高的茶叶。 茶的季节特点 我国大部分茶区,春、夏、秋、冬季节明显,每年3~4月生产的茶叶称春茶,6~7月生产的茶为夏茶,8~11月生产的茶为秋茶。一般说,春茶的品质最好,因为茶树经过一冬的营养积累,养分充足,茶叶内含物往往是最丰富的。加之春茶季节气温相对较低,有利于茶叶中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游离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较高,茶叶的香气、滋味都较好。另外,春茶季节气温低,病虫害发生比较少,一般不需要喷农药。因此无论是从茶叶品质还是从农药残留角度来说,春茶一般都是最理想的,绿茶则更是如此。 夏茶茶叶的苦涩味往往较重,因为夏季气温高,有利于茶叶多酚类的合成与积累。但是我国南方有些红茶产区,多酚类物质含量高,反而有利于红茶特征品质的形成,所以夏茶也有它的可取之处。因我国大部分茶区秋高气爽,有利于茶叶某些芳香成分的合成与积累,所以不少地方秋季的茶叶仍具有很强的香气和很高的品质。 茶叶的存放 茶叶是一种疏松的多孔体,易吸附外界的异味。当茶叶与其他异味物质放在一起时,就会染上异味。忌将茶叶与有严重异味的物质放在一起,诸如樟脑丸、香皂、香水、香烟以及有气味的食品。此外,茶叶的包装材料、盛器都不能有异味。新买来的茶叶筒罐,筒内金属表面常有一层油脂,必须擦净晾干,再以少量废茶擦过,除去异味后才能装茶叶。但另一方面,人们也利用了这一原理,将茶叶吸附花香后制成人们喜爱的花茶,如茉莉花茶。所以保证低温、干燥、密闭、避光与无异味的环境是茶叶贮存的关键。 2、茶的功效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发现茶有很多功能,《食疗本草》、《饮膳正要》、《圣济总录》、《审视瑶函》、《千金要方》等都有记载。 现代科学大量研究证实,茶叶含有的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主要成分对促进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对某些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也有一定的药理功效。 有助于延缓衰老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研究证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机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他同类物质。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据实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有助于提神醒脑 茶叶中的咖啡碱能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程度,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 有助于护齿明目 茶叶中含氟量较高,每100克干茶中含氟量为10~15毫克,且80%为水溶性成分。而且茶叶是碱性饮料,可抑制人体钙质的减少,这对预防龋齿、护齿、固齿都是有益的。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小学生中进行“饭后茶疗漱口”实验,龋齿率可降低80%。另据有关医疗单位调查,在白内障患者中有饮茶习惯的占28.6%,无饮茶习惯的则占71.4%,这是因为,茶叶中的维生素C等成分,能降低眼睛晶体混浊度,经常饮茶,对减少眼疾、护眼明目均有积极的作用。 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 茶多酚对人体脂肪代谢有着重要作用。如果人体内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升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就会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使这种斑状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此外,茶中含有的大量维生素C,也可减少多余的胆固醇,从而成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佳饮料。茶产地的脑中风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地区。 有助于抑制和抵抗病毒菌 茶多酚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对病原菌、病毒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消炎止泻有明显效果。我国有不少医疗单位应用茶叶制剂治疗急性和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治愈率达90%左右。 有助于预防癌症 茶多酚可以阻断亚硝酸铰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的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据有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都有帮助。 有助于利尿、消除疲劳 茶叶中的咖啡碱可刺激肾脏,促使尿液迅速排出体外,提高肾脏的滤出率,减少有害物质在肾脏中的滞留时间。咖啡碱还可排除尿液中的过量乳酸,有助于尽快消除人体疲劳。 有助于消化脂类食物 唐代《本草拾遗》中对茶的功效有“久食令人瘦”的记载。这是由于茶叶中的咖啡碱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成分,绿茶是人们控制饮食热量(节食)所不可或缺的。乌龙茶的降脂功能,可免除人们对肥胖的烦恼。 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质锶 90和钴 60毒害的能力。据有关医疗部门临床实验证实,对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轻度放射病,用茶叶提取物进行治疗,有效率可达90%以上;对血细胞减少症,茶叶提取物治疗的有效率达81.7%;对因放射辐射而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治疗效果更好。 有助于美容护肤 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脸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有人说喝茶会使皮肤变黑,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绿茶里面还有预防黑色素沉淀的物质单宁。 3、饮茶的注意事项 在夏季气温炎热、心情烦躁的时候喝上一杯凉茶,既能补充水分,又有益于健康。但饮茶也要讲究个体差异和时间差异,喝错了可能对身体有害无益! 饭后不要马上饮茶 据营养学家分析研究,饭后饮茶会导致人体内铁质不足。因为茶叶中的单宁酸和食物中的铁质混合后会产生沉淀,这就妨碍了人体对铁质的吸收。 睡觉前不宜饮茶 茶中的茶碱会使大脑皮层兴奋,晚上睡前如果饮了茶水,不少人会多尿和失眠。 不能用“千滚水”泡茶 水如果反复烧开,随着水分的蒸发,无机盐的浓度就相应增加,而其中的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摄入过多或长期饮用,轻者累及肠胃,重则可引起中毒。 不要饮用过热的茶 过热的茶水会伤害口腔、咽部、食管及胃的黏膜,让黏膜慢性充血,久而久之可导致炎症。现代医学认为,长期不良剌激可以造成粘膜癌变。 夏天也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茶 比如素体阳虚的人少喝绿茶,以免更伤身体的阳气;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的人不宜选择温热的茶,以免滋生内热。 4、茶的分类 绿茶 夏季骄阳似火,持续高温,暑热蒸人,人们出汗多,人体内津液消耗大,此时宜饮龙井、毛峰、碧螺春等绿茶。绿茶味略苦,性寒,具有消热、消暑、解毒、去火、降燥、止渴、生津、强心、提神的功能。绿茶叶绿汤清,清鲜爽口,滋味甘香并略带苦寒味,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饮之既有消暑解热之功,又具补充营养之效。据研究表明绿茶所含的茶多酚能抑制癌细胞,每天坚持喝绿茶可起到降脂、防癌的作用。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喝绿茶。 普洱茶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属于黑茶。普洱茶的功效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中医认为普洱茶具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油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力气、延年益寿等功效。又由于普洱茶经历了生茶到熟茶的转变过程,其生茶具有祛风解表、清头目等功效,而熟茶又有下气、利水、通便等沉降功效,故普洱茶一直被誉为攻补兼备的良药。近年来,人为的炒做已经使普洱茶的价格远远高于其自身价值。 普洱茶还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以及钙、磷、镁、锌、铁等元素,这些物质都是人体必不可缺的。长期饮用普洱茶,还可防止食物中的亚硝胺前体在胃内形成亚硝胺,有防止黄曲霉毒素的作用。普洱茶还能调节脂肪的代谢,对降低人体内的三酸甘油脂、胆固醇、血尿酸含量等均有疗效,从而可防治老年疾病和高血压与动脉硬化等症。近年研究显示,普洱茶中还有抗癌成分,这使它更受瞩目。 铁观音、乌龙茶和红茶 这几种茶都是经过炮制的茶叶,属于半发酵和发酵茶,因此其寒凉的性质被制约,不会损伤脾胃。 据科学研究发现,乌龙茶和铁观音能明显减少人体对食物中的脂肪的吸收,并且可以提高基础代谢,增加热量的消耗,达到降脂、减肥的作用。坚持每天饮用可以预防高血脂和动脉硬化。红茶因为经过发酵烘制口感较重,并且有暖胃助消化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寒的人饮用。 菊花茶 每天用5克左右的干菊花泡茶饮用,也可用菊花加金银花、甘草同煎代茶饮用,煎煮时间不能太长。 菊花茶可以清热解表,清肝明目。适宜在夏天感冒、发热、微恶风寒、口干、尿黄、舌质红、苔薄黄时饮用,也可用在夏季感受炎热而眼痛,或在高血压初期出现头痛、目赤等症状时饮用。菊花茶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症有一定疗效。 山楂茶 山楂有消食导滞、活血化淤的作用。经常饮用山楂茶,可以降低血糖,调节血压。对于治疗高血压有一定的辅助疗效。其饮用方法为,每天数次用鲜嫩山楂果1~2枚泡茶饮用。若想助消化则用炒山楂或焦山楂。 葛根茶 葛根具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之效,对因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及腰酸腿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功效。经常饮用葛根茶对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疗效,其制作方法为将葛根洗净,切成薄片,每天取30克,加水煮沸后当茶饮用。 莲子心茶 莲子心是指莲子中间青绿色的胚芽,其味极苦,但却具有极好的降压、去脂之效。将莲子心2克用开水冲泡后代茶饮用,每天早晚各饮一次,除了能降低血压外,还有清热、安神、强心之特效。因其苦寒,脾胃虚弱的人慎服。 薄荷茶 将2 000毫升水烧开,放入干薄荷10克和少许绿茶,浸泡后,滤出叶渣即成薄荷茶,可加糖饮用,如果用新鲜的薄荷叶更佳。薄荷茶有清热明目的作用,薄荷也是治疗风热感冒的良药,夏季感冒可以用鲜薄荷20克加水煎服。 玉米须茶 玉米须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同时具有利尿、止血、止泻和健胃等功能。每次用玉米须25克泡茶饮用,一日数次,可治疗因肾炎引起的浮肿和高血压,疗效明显而且稳定。 四、夏季宜喝粥 夏季人体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并且吃寒凉食品多,寒凉伤胃,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胃纳呆滞的现象。中医认为,湿为夏季的主气,故夏季湿气盛,脾主湿,湿邪困脾,阻碍脾胃消化、吸收食物的功能,所以夏季食补重在健脾利湿、开胃消食,而药粥食疗法,既可补充因气候炎热丢失的水分,又可护养脾胃,寓药于食,可谓一举两得。 1、清热解暑 芦根粥 取鲜芦根150克,切断,加水煎熬,取汁与粳米100克同煮成粥。芦根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呕的功效。芦根粥适用于暑热烦躁口渴,或郁热内发、牙龈肿痛及胃热呕吐、肺热咳嗽等症的患者服用。对于暑热后期余热不净或持续高热的病人,尤其是儿童,服用此粥,能收到较好的退热效果。 丝瓜粥 丝瓜味甘,属于凉性,有清热解暑、凉血解毒的功效。将嫩丝瓜250克洗净,削皮切成 小块,粳米100克洗净待用。取锅放入清水、粳米,煮至半熟时,加 入丝瓜、精盐,再继续煮至粥成。此粥有除烦、解热、消渴、凉 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身热烦渴、痔疮便血等症。 西瓜皮粥 将西瓜皮250克削去硬皮及残留瓜瓤,冲洗干净,切成细丁,用盐稍腌。取锅放入清水、西瓜皮丁、洗净的粳米100克,先用旺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煮约15分钟,将西瓜皮捞出,往粥里加少许白糖或蜂蜜调味即成,不喜欢吃甜食的人也可以加盐调味后进食。此粥有生津止渴、解暑除烦、清热利尿的作用。适用于暑热解渴、中暑神昏、小便短赤等。 荷叶粥 新鲜荷叶为盛夏独有,味淡而性质平和,所以能清暑热又不易损伤阳气。药理研究证实荷叶的浸剂和煎剂具有扩张血管及降血压之效,还是减肥去脂之良药。 取新鲜荷叶一张,洗净切成大片,与粳米同煮至米烂汤稠时捞出荷叶,向粥里加少许食盐或白糖调味即成。此粥味道清香,能解暑清热、清心利尿、降压、助消化,夏季对小儿尤为适宜。 百合银花粥 将百合50克洗净,将银花6克焙干,研成细末。将粳米100克冼净加水,煮沸后放入百合熬煮成粥。然后放入银花及适量白糖调匀食用。有清热消炎、生津止渴之功效。 2、滋补安神 薏米百合粥 薏米、百合淘洗后放入锅中,用温水浸泡20分钟,将红枣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煮开后转小火煮,至薏米开花、汤稠即成。食用时冷热均可。如放冰箱中,加蜂蜜食用,去暑效果明显。 薏米是一种健康食品,现在在市场上也比较常见。中医认为薏米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肾、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除痹之功。《本草纲目》记载,薏米“ 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本草经》记载薏米“主筋急拘挛,不可曲伸,风湿痹”。另外薏米还有清热美容的功效。薏米用水煎服可以治疗湿热过盛引起的扁平疣。 百合味甘、微苦,性平。有润肺止咳、补中益气、清心安神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百合煎剂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并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薏米百合合用可以健脾益肺,还能起到养颜、滋润皮肤的作用。 麦冬粥 麦冬30克,煎汤取汁。与粳米100克煮粥,常食能养心、滋阴、安神、润肺、祛暑、降温。 3、健脾和胃 炮姜白术粥 炮姜6克,白术15克,糯米30克,花椒、大料少许。将上述四药用纱布包好,先煮20分钟,纳入糯米,煮至粥熟,去药包服食,每日1剂。此粥可温中健脾,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大便溏泄、脘腹胀满、四肢无力等症。 山药大米粥 山药100克,大米100克。将山药洗净,切片;大米淘净,与山药同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共煮为粥食。山药既是一味补益性中药,又是日常佳蔬,早在《本经》中已将其列为“上品”药材,《本草纲目》言其可“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 扁豆荷叶粥 白扁豆50克,冰糖30克,荷叶1张,大米50克。先取扁豆煮沸后,下大米煮至扁豆烂软时,下荷叶、冰糖,煮20分钟后即成。可清暑利湿、和胃厚肠,适宜于有暑热感冒、肢体重困、大便溏薄、口苦尿黄等症的人食用。《本草纲目》言其“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病,清暑除湿而解毒也”。 赤小豆粥 赤小豆50克,大米200克,调料适量。将赤小豆、大米淘净,先取赤小豆煮沸后,纳入大米煮至粥成,调入食盐、味精服食。可健脾利水,适宜用于脾胃亏虚,肢软乏力及有水肿病、脚湿气等症的人食用。本品甘能补脾,性善下行而利水,为滋养性食疗佳品。 香菇粥 小米50克、香菇50克。先煮小米粥,取其汤液,再与香菇同煮。每日服3次,持续服用,大益胃气。适宜于气虚食少的人食用,有开胃助食的作用。 莲子粥 莲子50克,粳米100克,加水同煮,至莲子煮烂即可。此粥能养脾涩肠,对脾虚久泻的人尤为适宜。 五、熬夜药膳 《黄帝内经》中早就说过:“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意思是要按照正常的规律生活,不要过分的劳累。中医认为,经常熬夜会导致人体###的亏损,阴亏阳亢而产生阴虚内热的症状,长久易导致肾气不足。所以经常熬夜的人宜多吃一点滋阴清热之品。 下面介绍几种药膳: 1、生地炖鸭蛋 用生地20克、鸭蛋1~2个,加水适量隔水炖之,蛋熟后去壳,再放入汁中炖20分钟,用冰糖调味,食蛋饮汁,每周2~3次,天天熬夜的人可以每天服用。 生地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适宜于熬夜后口燥咽干、牙龈肿痛、肠燥便秘者食用。 2、猪腰炖杜仲 用杜仲25克、猪腰子1个,加水适量,隔水炖1小时,稍加盐,每天或隔2~3天服食1次。 杜仲性甘温,归肝、肾经。有滋补肝肾、强壮筋骨、安胎之功效,适宜于熬夜后腰酸背痛、四肢乏力者或孕妇服用。 3、莲子百合煲瘦肉 用莲子(去心)20克、百合20克、猪瘦肉100克,加水适量同煲,肉熟烂后加盐调味食用,每天1次。 莲子性干涩平,有固精止带、补脾止泻、益肾、养心、安神之功效,适宜于熬夜后有干咳、失眠、心烦、心悸、遗精、泄泻等症的人食用。 4、粉葛生鱼汤 将粉葛250克洗净,切成小块,生鱼1条,去腮及内脏,加水适量共煲,鱼熟后放入姜丝、油、盐调味,食鱼饮汤,每天或隔天1次。 葛根性甘辛凉,归脾、胃经,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的功能。适宜于劳累过度的人食用,也适宜于熬夜后肌肉酸痛、颈肌胀痛、口渴、泄泻者服用。 5、夏枯草煲瘦肉 用夏枯草10克、猪瘦肉50~100克,加水适量共煲,肉熟后加盐、少许调味品食用。每天1次。 夏枯草性辛苦寒,归肝、胆经。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的功效,并能降血压。加入瘦肉有补益的功能,补充蛋白质。适宜于患有高血压病或肝火较重的人熬夜后头晕、头痛及眼红者服用。 第四章 夏季生活保健 一、穿衣篇 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强盛的季节,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同时也是机体阳气最容易受伤的时候,夏季既然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为什么反而容易受伤呢?因为冬季万物收藏,人体的阳气也藏于内,而夏季阳气散发于外,相对来说体内阳气反而不足,这时如果过于形寒饮冷,就容易伤害阳气,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夏季“养阳”,就是告诫人们夏季不能过于贪凉,否则可能导致很多疾病。中医古籍《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黄帝内经》中把风邪列为“百病之长”,认为可引起多种疾病。尤其暑热外蒸,汗液大泄,皮肤汗孔处于开泄状态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风邪所伤,古人形象地称之为“贼风”,并让人们“避风如避矢石” 。《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这些都是宝贵的养生经验,符合夏季“养阳”的精神。人们不能只顾一时舒服,过于贪凉,如在晚上露天而宿,对高墙下、夹道中形成的“过堂风”不知避让,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和生活——这些都会使阳气受伤,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引起很多疾病,如风寒感冒、面神经麻痹、胃痛、腹泻等,重者会引发心血管疾病。老年人和儿童身体抵抗力弱,尤其要注意不能贪凉。 夏季还要防湿邪侵袭。长夏是湿邪最盛的时候,湿邪与热邪相缠绕,极易伤害人体脾胃的阳气。使体内的水湿不能正常代谢,出现小便淋浊、肠炎痢疾、水肿、关节疼痛、脚气等病症。暑湿伤人后引起的疾病,病程很长不易恢复,所以在居住环境上就要切忌潮湿,更不要久卧湿地。   服饰养生法主要是通过合适的衣着及适时增减,以达到保健防病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王充在《论衡》中说:“夫衣与食俱辅人体,食辅其内,衣卫其外。”适宜的衣着和健康的饮食都可以帮助人体抵御外邪,饮食是从内滋养身体,衣着是从体外保护身体。 历代医家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总结归纳了四季的穿衣特点。 1、顺应自身感觉 众所周知,穿衣服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保暖,而美观则在其次。正如《老老恒言》中说:“着衣戴帽,适体而已。非为客也,热即脱,冷即着。”意思是,穿衣带帽,一定要合体;顺应温度变化而增减,不能只为取悦别人而穿衣。 2、夏不可薄衣 《延寿书》等按照《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认为在夏天,人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和万物一样宣发生长。在夏天,人的运动量比较大,出汗也比较多,腠理开泄,风邪或寒邪很容易从肌肤表面毛孔侵犯人体,而发生外感的疾病,所以认为“夏天不可薄衣”,“暑月不可全薄”。有些人夏天喜欢赤膊,不少爱漂亮的女孩子们更是偏爱露背装、露脐装,这样的穿着是有悖于中医养生的。因为人的背部是督脉所在,主管着人体一身的阳气,背部受寒会阻碍全身阳气的运行,而脐部的神阕穴属于任脉,任脉的主要功能是调节阴经的气血,与女性的月经、生殖等有密切关系,脐部和背部受寒不仅会影响到脾胃,使人体出现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更可能引起痛经、月经紊乱及宫寒不孕等疾病。所以切莫忘记服装的主要作用,夏季穿衣也不可太薄,尤其腹、背更要注意保暖。 3、要勤换湿衣 《孙真人卫生歌》说:“春寒莫放绵衣薄,夏热汗多须换著,秋令衣冷渐加添,莫待病生才服药。”提示人们要伴随季节变化而增减衣物,这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夏天人们出很多汗后要及时更换衣衫,千万不要用身体将汗水浸湿的衣服烘干,否则不仅阳气受损,还会使湿气入里化热,形成湿热证,导致疮疡等皮肤病或风湿痹证。夏季衣服的面料要选择既吸汗又透气的材料,所以最好选择全棉或丝麻的材料,颜色以淡色为宜,可以减少紫外线的吸收。 4、穿鞋有讲究 《老老恒言》载:“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谓经脉之行,三阴皆起于足。所以盛夏即使穿厚鞋亦非热不可耐,此其验也。”这句话说出了足的重要性,人体的阴脉都汇聚在足心,足心容易受凉,所以即使在夏天穿稍厚的鞋都不会觉得很热。如果脚不注意保暖,会影响三阴经脉内气血的运行,进而影响全身气血的运行。所以厚薄合适、穿着舒服的鞋,对人体是很重要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天气很冷的时候穿一双暖和的鞋,会明显增强人的御寒能力,因为寒从脚下起,脚暖则身暖。所以本身属于阳虚体质、比较怕冷的人,在夏天也要注意双脚的保暖,尽量少赤脚穿凉鞋。 夏季脚出汗多,要经常清洗鞋袜,避免脚气。 在夏天,女性都喜欢穿细高跟的皮鞋和皮拖鞋,凸显自己高挑的身材,但是过高的鞋跟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它使小腿肌肉、韧带处于紧张收缩状态,膝关节僵硬,身体重心前移,引起腰背疼痛、脚趾损伤或拇外翻,长期会造成关节韧带损伤,所以不要长时间穿高跟鞋。处于发育期的少女则不宜穿高跟鞋,因为这时骨骼还没有发育完全,如果过早地穿高跟鞋,骨骼容易变形,可能造成平足,还可能使骨盆倾斜而导致腰痛。青年女性一般应在骨骼发育已经完全(约23岁)以后再穿高跟鞋。鞋跟的高度要适中,一般以2~3厘米左右为宜。鞋跟低了走路时的重心向后移,易使脑部受到走路的震荡。高度适当的鞋能使脚掌受力均匀,同时,可以加深足弓度,使身体重心前移,有利于矫正驼背、勾胸、塌肩、脊柱侧曲等不良姿势。 鞋的面料也很有讲究,夏天出汗比较多,所以要选择透气并有助于汗液排出的面料,如真皮或纯棉的面料,最好不穿革质和塑料的鞋。塑料鞋和人造革鞋透气性能差,有足癣或脚汗多的人不宜穿,否则易使病症加重。 二、家居篇 1、夏季需防蚊虫 夏夜最扰人清梦的除了炎热的天气恐怕就是蚊虫的叮咬了,小小的蚊子不仅扰人好梦,还会造成皮肤过敏和感染,更严重的是蚊子可以传染疟疾及乙脑,所以夏季要注意防蚊和灭蚊,尤其是在农村或野外宿营时一定要采取可行的防蚊措施。有些人很是疑惑: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下蚊子总是和自己过不去呢?有科学研究认为,蚊子有选择性地叮人是因为不同人的体味中胆固醇和维生素的含量不同。胆固醇和维生素这两种物质是蚊虫生存所必需而又不能自身合成的营养物质。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中含有这两种物质,随着二氧化碳的弥散就通知了蚊子哪里有美食,蚊子通过超强的嗅觉找到目标就开始美餐了。当然这些还在论证中。大多数化妆品中都含有硬脂酸(脂肪酸的一种),所以化妆的人更受蚊子“青睐”。至于一个人的胆固醇水平,倒不会左右蚊子的判断力。有一些气味确实是蚊子不喜欢的,如月桂叶、柠檬草油、香茅、大蒜、香叶、薄荷、藿香的气味,在房屋周围种植这些植物可以起到驱蚊、防蚊的作用。 被蚊子叮咬了,应该如何止痒呢? 肥皂水涂抹止痒。蚊虫叮咬人时,会分泌出一种有机酸——蚁酸。这种物质可引起肌肉酸痒,肥皂含高级脂肪酸的钠盐,水解后显碱性。肥皂的碱性与蚁酸的酸性中和后可以迅速消除痛痒。 用食用碱面和水少许涂擦,也可快速止痒。 洗衣粉去痒。用清水冲洗被咬处,不要擦干,然后用一个湿手指头蘸一点洗衣粉涂于被咬处,可立即止痒且红肿很快消失,待红肿消失后可用清水将洗衣粉冲掉。 鲜马齿苋茎叶止痒。用茎叶少许,在手里揉搓出水后,涂擦患处,具有止痒消肿效果。 切成片的大蒜止痒。在被蚊虫叮咬处反复用切成片的大蒜擦一分钟,有明显的止痛、去痒、消炎的作用。 氯霉素眼药水止痒。被蚊虫叮咬后,可立即涂搽1~2滴氯霉素眼药水,即可止痛止痒。 白胡椒20克,捣碎浸泡在100克的60度白酒中,将容器密封置于阳光下曝晒3~7天,即可搽蚊虫叮咬处,每天1~2次,可镇痛、止痒、消肿。 取六神丸10~60粒,研末后用米醋或温开水调成糊状,涂于蚊虫叮咬处,每日3~5次。 用扑尔敏1片,蘸唾液反复涂擦叮咬处,止痒效果佳。 雄黄10克,大蒜(独头蒜或紫皮蒜)10头去皮,浸泡在200克的60度纯白酒内,待10天左右,即可搽蚊虫叮咬处,每天1~2次,可解毒、镇痛、止痒、消肿。 2、夏季凉席要防螨 夏季有不少人在凉席上睡觉后,皮肤出现水肿性的丘疹,或者风团样的丘疹,丘疹中央有针头大小叮咬的痕迹。这可能是凉席上的螨虫在作祟。所以夏季用凉席要谨防“螨害”,尤其是皮肤容易过敏的人。 螨虫是一种肉眼不容易看见的微生物,其分泌物和蜕下的皮都是过敏原,进入人体呼吸道或接触皮肤后,可引起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被螨虫叮咬或皮肤接触其分泌物可以引起急性皮炎;儿童皮肤娇嫩,抵抗力弱,可造成局部水肿甚至感染化脓。存放了一年的凉席尤其容易滋生螨虫,在夏天使用前先要清洁灭螨。 要想较彻底地清除螨虫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首次使用凉席前,必须对凉席进行除螨处理,可以用对人体无毒性的杀虫剂来杀灭螨虫,即在凉席上涂杀虫剂,再清洗。第二种方法经济实惠,就是先用开水烫洗凉席,然后在阳光下曝晒,这样才能将螨虫及其虫卵杀死。在使用的过程中,凉席要经常清洗、晾晒,尤其是出汗后应该及时用热水擦拭,避免螨虫的滋生。仅靠凉水冲洗或者清洁剂清洗等都不能杀灭凉席里的螨虫。 被螨虫叮咬后出现丘疹、瘙痒,切不可随意搔抓,以免抓破皮肤,引起继发感染。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Tips哪些人不宜睡凉席 在受寒着凉和伤风感冒时不宜睡凉席,因为凉席温度低,会使皮肤的毛孔收缩,不利于汗液的排出,可能会加重病情。 体质较弱、阳气虚、胃寒或关节疼痛的人不宜睡凉席。中医认为凉席为寒凉之性,过多使用会损伤阳气(尤其是竹凉席寒性更强),不仅会加重病情,也违背了“春夏养阳”的原则。 患化脓性皮肤病的人不宜睡凉席。 女性经期不宜睡凉席;因为过于寒凉会影响经血的畅通,尤其有痛经的人,更要少用或不用凉席。 3、空调病与空调病的预防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空调的使用越来越普及,由此也产生了新的疾病,即空调病。其表现多种多样。有的人因为室内外温差较大,而出现发热、咳嗽、头晕、咽喉疼痛、流鼻涕等感冒症状,有的人会因为脾胃受凉而胃痛或腹泻。如果空调温度过低,还会引起关节酸痛、手脚麻木。在空气不流通的空调室内待时间过久,还会出现头晕脑涨、胸闷憋气等症状,尤其是颈部直接对着冷风吹,会使颈部血管收缩,肌肉高度紧张,使颈部肌群、神经、血管等组织受累,若加上坐姿不当,久而久之则造成颈椎病、颈部局部的关节炎、筋膜炎,颈椎动脉痉挛或供血不足,出现头痛、眩晕、恶心等症状。 从中医病因病机方面来讲,夏季人体的阳气向外宣发,盛于外而虚于内,应该注意保护机体的阳气。夏天室外炎热的环境会导致人的腠理开泄,即毛孔开大,当突然进入空调的环境时,寒邪会通过人体开放之腠理侵犯人体的卫阳之气,人们会出现畏寒、发热、头疼、头晕、咽喉疼痛、流鼻涕等外感寒邪的症状,寒邪入里侵犯肠胃阳气,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所以空调使用不当多伤害人体的阳气。中医养生强调人要与大自然相适应,夏季适当地出些汗可以使身体内的湿热随汗而排,对身体是有益处的。所以夏季不要总是躲在空调房里,要亲近大自然,增强身体抗暑热的能力。增强机体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空调病偏爱女性、老人、孩子 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空调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但人们的健康却每况愈下,尤其是女性,她们出现的空调病的症状要比男性多。首先,女性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男性差,其次是由女性的着装决定的,夏天女性不但穿短衣短裙,而且衣单质薄,如果在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里时间过长,不仅会引起关节僵硬或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甚至因宫冷而不孕。所以长期在空调环境中工作要注意保暖,衣着不要太单薄,要风度更要温度。在家里尽量减少空调的使用,既环保又节能,更有益于健康。 有老人的家庭更不要让老人过多地吹空调,否则很容易导致老人感冒发烧,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过多吹空调甚至可能引起原有疾病的急性发作。因为寒冷能使全身的血流运行缓慢,导致心脏缺血,诱发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有小孩子的家庭,也要预防宝宝患上空调病,因为宝宝皮肤薄嫩,皮下脂肪少,毛细血管丰富,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如果使用空调不当,容易引起感冒、发热、咳嗽、腹泻等。如果病情严重的话,还可能并发支气管炎、肺炎等多种疾病。应保证宝宝每天有一定的时间接受日照,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而晚上睡着后最好关上空调。 多方入手预防空调病 如果使用空调,房间温度最好控制在24~26摄氏度左右,开启空调的时间不要过长,可以在白天气温比较高的时候开上一段时间,而且要经常开窗换气,以确保室内外空气交换,使室外新鲜空气进入,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度。早晚最好通过开窗通风来降低室内温度,又能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空调房间应避免吸烟等活动,以免加重空气污染。 大汗淋漓后不要立即进入温度很低的空调房间,应该先换掉湿衣,擦干汗水。更不要图一时痛快站在空调风口,尤其要避免空调直接吹向颈部,以免造成颈部血管痉挛缺血而引发头晕。长时间待在空调环境中要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增强抗病能力,对预防空调病也有一定的作用。在空调环境中待的时间不要过长,及时外出活动并呼吸新鲜空气。   空调要勤清洗,尤其要经常清洗过滤器,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使用中央空调的更要注意管道的清洁,以防止军团病的发生。 总之,空调的使用要适当,否则可能变利为害。 三、自我保健篇 1、小运动中的大健康 中国古代的养生家发现,很多日常生活的小动作如果经常做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故在此总结了一些简单的方法,动作简单,易于掌握,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长期坚持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养生要善于在小动作中找到大健康。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户外运动不足,这套按摩术更适合在室内随时锻炼。 常梳发,头脑灵 唐朝著名医生孙思邈已说过:“梳头可以使人身体悦泽,面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精明,令人事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 方法是用两手五指分开如梳,伸入头发之间,像梳头一样从前额到头顶再到脑后部,每日做5次,每次做60次。动作要轻柔。因为头部是人体阳经聚集的部位,穴位特别丰富,所以常梳头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使血液下行滋补脏腑,或上行灌注头面,起到生发乌发、消除疲劳和清醒头脑的作用。 常擦面,阳气盛 中医将擦面称为浴面。方法为先将双手搓热,然后像洗脸一样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向上,带动其他手指,到额头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每日数十次浴面,每次2分钟,因为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经常擦面部可促进经络之气的运行,可使血脉运行畅通,使面部肌肉充盈,皮肤细腻,起到美容、防止皮肤衰老、减少皱纹的作用。 目常运,眼不花 中医指运睛。就是眼球做运动。方法是先闭上眼睛,排除杂念,使心情平静。然后睁眼,转动眼球,由左向右10次,再由右向左转动8次。闭目休息片刻。运睛能够锻炼附着于眼部的肌肉,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环,能预防眼部疾病,使视力清晰、头脑清醒。 耳常弹,听力清 指击探天鼓,中医又称掩耳弹枕,方法是将耳廓向前翻盖住外耳道,用指尖轻轻弹击耳后面的乳突,也就是耳根后突起的骨头,每天10次,每次1分钟。此法可防治头晕耳鸣,由于足少阴肾经经过耳,故还有补肾、壮骨之功能。 抵上颚,饮玉浆 当舌抵上颚的时候会从口中分泌出唾液,中医称之为“津液”、“唾”。中医认为肾在液为唾,唾为肾精所化生,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所以养生的人将舌抵上颚,唾之以养肾精,此法称为“饮玉浆”。方法是以舌尖轻轻抵住上腭,停留片刻,待口中唾液增多后咽下即可。有些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有随地吐口水的恶习,其实唾液分泌较多是肾气足的表现,随地吐口水既不文明又不卫生,还会损伤肾精,于人于己都无益处,所以应该尽快改掉这一不良习惯。 齿常叩,不脱落 著名养生家孙思邈说过:“清晨一盘粥,夜饭莫叫足。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具体方法是:摈除杂念,心情平和,全身放松,口唇轻闭,然后上下齿有节律地互相轻叩。先叩两侧的臼齿40次左右,再扣门齿40次,每日3次,能使唾液增多,牙齿坚固,预防牙周病和龋齿。叩齿简单易行,随时可以做,那就从现在开始吧! 津常咽,养脏腑 又称咽津,为胎食。胎食就是胎儿在子宫里吃的食物,说明其营养之丰富。就好像燕子用唾液做成燕窝,能够补益肾精,灌溉五脏六腑。这一条更强调了唾液重要的生理功能。在中医古籍中把唾液称为津液,认为是人体非常宝贵的物质,身体健壮的人津液足,年老体弱者津液亏。现代医学也证实儿童及青年唾液腺发达,唾液分泌旺盛,食欲好,消化功能强;而老年人,唾液腺萎缩,唾液分泌少,食欲差,消化功能也弱。20世纪70年代日本科学家曾经从唾液中提取出某种成分,并用于人体,发现有很好的强壮身体和防衰老的作用。可见祖国医学中很多宝贵的东西还有待去认识和发掘,不要因为我们自己的学识浅薄,而诋毁自己的祖先。 呵浊气,吸清气,助肺气,行心血 呵浊气又称“鼓呵”。一般呼吸的时候是不会完全把肺里面的浊气呼出来的,肺里面还存留一部分没有呼出的二氧化碳,只有深呼气才能将浊气尽量排出。呵浊气的做法是:在停闭呼吸片刻后,鼓动胸腹部,待感到胸腹部气满时,稍抬头缓缓张口呵出浊气,以5~7次为宜。吸清气的做法是:缓缓深吸气,意念着“气沉丹田”。此法可以增强肺功能,增加肺活量,补肺益气,预防和治疗哮喘、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 背常暖,不做痛 这是提醒我们无论什么季节都要注意背部的保暖。因为背部有督脉及膀胱经循行,而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的阳气。背部受寒首先伤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后背的保暖。老年人经常穿一件背心就是暖后背、保肾阳的做法,夏天长时间待在空调室,可以穿上马甲,防止寒邪伤阳。 摩心腹,助消化 又称摩脐腹,绕脐摩腹。具体做法是:仰卧在床,双腿伸直,脚尖朝上,将两手搓热后重叠,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转摩小、中、大圈,每圈各转12次。腹是胃、肠等消化器官的所在,经常摩腹有利于促进胃、肠蠕动,帮助食物的消化,清除腹胀及便秘。男性还可兜阴囊,有强肾健体、益气固精的作用。 提谷道,升阳气 又叫提肛。具体做法是:可直立或平躺,在吸气时,稍用力,向内、向上提缩肛门和会阴,坚持数秒或数十秒后呼气,放松,每日多次。有升提阳气的作用,还可以预防痔疮、脱肛、子宫下垂等疾病。 摇肢节,强筋骨 摇肢节,就是运动四肢,这个动作不需要特别的时间或场地,晨练时或看电视时都可以做。方法是:两手握固,连同双肩一起,先左、后、右,再向前转,如转辘轳状,左右各转24次。接着平稳坐好,提高左脚,向前缓缓伸直,脚尖向上,腿快伸直时,脚跟稍用力向前下方蹬出,做5次后交换右脚。此功法能舒展四肢关节,可以预防和治疗肩周炎或骨关节炎。 搓腰眼、手足心 要经常揉摩劳宫、涌泉、腰眼处。劳宫穴位于手厥阴心包经上,在掌心手纹中,第2、3掌骨之间。涌泉穴位于足少阴肾经,在足趾向上屈时,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腰眼位于腰背部与肾脏相应。方法是用指腹或手掌稍用力揉搓上述穴位,到发热为止,每日一次,每次10分钟。能交通心肾、泄心火、健腰、固肾、养精。 干沐浴,气血畅 从头顶百会穴开始,顺序为头面部、左右肩臂、胸部、背部、腹部、两肋、腰部、左右腿、足,以手或毛巾干擦,以皮肤有温热感或皮肤微红为度。此方法对中老年人保健有极大的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大,气血不足、运行缓慢容易产生气滞血瘀,而引发多种疾病。干沐浴,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皮肤润泽。 2、你是冷女人吗? 清代医家在《医理辑要》一书中指出:“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说明女性阳气容易虚弱,出现怕冷、畏寒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有地理和气候的关系,如北方比南方更加明显。也有女性生理特点的原因,如月经血量过多或经期时间长,造成血虚,不能温养四末,其表现是一年四季手脚总是冰凉的,人们戏称为“冷女人”。中医认为:“阳虚则外寒。”人体阳气衰微,气血不足,卫阳不固,不能温煦肌肉以抵抗外来寒邪的侵袭,故而怕冷。中医养生提倡“春夏养阳”,夏天正是天地之间阳气旺盛的好时候,所以在夏天通过生活起居的调节来补充阳气,改善症状,正是好时候。 首先在饮食方面尽量少吃寒凉的食物,按照阳虚的体质来搭配饮食,如经常吃一些红枣、赤小豆、桂圆等养血的食品。 其次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不宜过低,避免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 经常用热水泡脚。脚暖了,全身的阳气才不会虚亏。足部保健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保健方法。医学典籍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中医就很重视对双足的锻炼和保养,并通过足部药浴和足底按摩来防病、治病。现代科研表明,人的双脚上存在着与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穴位),刺激这些反射区,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理内分泌系统,增强人体器官机能,取得防病治病的自我保健效果。 我国有一句古话:“热水洗脚,胜吃补药。”热水通常是指40摄氏度左右的水,若坚持每天热水泡脚15分钟,末梢的血液循环会得到明显改善。 阳虚症状严重的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成药八珍益母丸及金匮肾气丸。 四、睡眠篇 有些人一到夏天就特别发愁睡眠,尤其在南方,潮湿闷热的空气使得人彻夜难眠,因此很多人喜欢到室外纳凉,深夜甚至凌晨才能入睡。正如杜甫在《夏夜叹》中所写:“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仲夏就是指夏季的第二个月。)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部分家庭都有了空调,有了凉爽的室内环境,但是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仍不能保证充足的睡眠。一部分人是因为体弱不能耐受空调的寒凉,而另一部分人却是夜间上网、看碟通宵达旦,白天昏昏沉沉,无精打采。他们不知道保证睡眠对于养生是多么重要。睡眠不足和不正确的睡眠习惯都会损害身体健康。广西中医学院的刘力红教授认为:“人的睡眠实际就是一种归根,一种复命,即恢复生命的活力,是人体阳气得到收藏、得以蓄养的过程,没有复命,生命就难以延续。” 所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在炎热的夏季调整好睡眠,是保持健康、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 1.睡眠的机制 昼夜阴阳消长决定人体寤寐 中医认为:昼属阳,夜属阴。寤(醒)属阳,寐(睡)属阴。阴气盛则寐,阳气盛则寤。人昼寤夜寐实际上就是顺应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早晨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旺盛,人的阳气也开始升发,从内而达外,身体处于宣发的状态,意识和身体都从睡眠状态中被唤醒,各种生命活动开始运行;到了晚上,随着自然界阳气收敛,人体阳气也内藏,阳入于阴,阴气占主导地位,生命活动减慢,就应该睡觉了。《黄帝内经》中说夜半“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白昼“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所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们应该遵循的作息规律。 营卫运行是睡眠的生理基础 “营”即营气,是由人体食入的水谷精微化生来的一种物质,它运行于血脉之中,有推动血液运行和化生血液的功能。“卫”即卫气,是由水谷精微和肺吸入的清气化生的分布在人体肌表的物质,有防御和抵抗外邪侵犯的作用。卫气在外,故属阳,营气在里,故属阴。 人的寤寐变化以人体营卫气的运行为基础,其中与卫气运行最为相关。 《黄帝内经》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是说在早晨卫气从身体内部达到人体的表面,给予人活力,人就从睡梦中醒来,在卫气的保护下进行各种生命活动。到了晚上,卫气必须进入营阴,进行补充,人就应该睡觉了,这时卫外的功能就减弱了,这也是经常熬夜的人容易感冒的原因之一。既然卫出则醒,卫入则睡,那么如果卫气到了该入里的时候没有入里,流连在外,不能入阴,人的精神继续处于活跃状态,就会出现失眠。 心神是睡眠与觉醒的主宰 中医认为神静则寐,神动则寤;而“心主神明”,所以心气舒畅,情志条达,才能安然入眠,不容易惊醒;如果心中抑郁,情绪不畅,就会失眠,或睡眠不实,易被惊醒。 2.珍贵的睡眠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睡眠科学,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 ,“能眠者,能食,能长生” 。中医养生名著之一《养生三要》里说:“安寝乃人生最乐。”古人有言:“不觅仙方觅睡方……睡足而起,神清气爽,真不啻无际真人。” 古人认为经过了一天的辛苦劳作,能好好地睡上一觉是最好的享受,所以说不用求什么长寿的方子,只要能安静平稳地睡个好觉就够了……觉睡足了,第二天醒来时才能精力充沛,这样就和神仙差不多了。古人很重视睡眠养生。所谓睡眠养生,就是根据自然界与人体阴阳变化的规律,采用合理的睡眠方法和措施,以保证睡眠质量,恢复疲劳,养蓄精神,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目的。 睡眠有五方面的作用: 促进发育 消除疲劳 睡眠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婴幼儿需要更多的睡眠,因为睡觉的时候血浆中生长激素可连续数小时维持在较高水平,使儿童身高增长。睡眠是消除身体疲劳的主要形式。睡眠时,人体精气神皆内守于五脏,五脏养五体(即躯体和四肢),所以全身气血调和,体温、心率、血压、呼吸下降,内分泌也明显减少,从而使代谢率降低,体力得以恢复。 保护大脑 脑需要精气的濡养,才能精神情志正常,睡眠使人体的精气能较多地上升至头目。所以睡眠不足者,表现为烦躁、激动或精神委靡、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等精神、神经症状。大脑在睡眠状态中耗氧量大大减少,因此睡眠有利于保护大脑,利于脑细胞能量贮存,可以使人恢复精力,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增强免疫 睡眠不仅可以保存智力和体力,还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睡眠可以使免疫器官产生更多的抗体,增强机体抵抗力,还能促使各组织器官自我修复。现代医学在治疗顽固性疼痛及精神病等疾病时会鼓励病人多睡觉。 利于美容 睡眠对皮肤健美有很大影响。在睡眠时,皮肤油脂分泌减少,清除过程加强,充足的睡眠可使皮肤光滑滋润。反之睡眠不足或长期失眠的人则会颜面憔悴,眼袋松弛,毛发干枯,面生痤疮,正如俗语所说 “男要吃,女要睡”,充足的睡眠是最好的美容护肤法宝。 3.夏季睡眠时间 《黄帝内经》中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类修要诀?养生要诀》总结为:“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夏季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季节,所以夏季养生就要注意“养长”,夏季起床时间要比其他季节早,早到什么时间适宜呢?古人认为不宜在鸡鸣之前,也就是最好在早晨5点到6点之间起床。那么什么时候睡觉最好呢?因为夏季气候炎热,可以等暑热之气消散后,人的气息也比较平和时再睡觉,时间比其他季节稍晚一点儿,但是也不宜太晚,一般在晚上11时左右,古人提倡的子午觉非常符合夏季养生。 子午觉是古人的睡眠养生法之一,即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以达颐养天年的目的。子时是晚11时至次日凌晨1时,午时是中午11时至下午1时。中医认为,子午之时是阴阳交接、极衰极盛的时候,体内气血阴阳极不平衡,应该要静卧休息,让气血慢慢恢复正常。尤其是子时为一天中阴气最盛、阳气衰弱的时候,也是中医的经脉运行到肝、胆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及时休息,最能养阴,睡眠质量最好,睡眠效果也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有些人,尤其是中青年人,常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错误地认为只要睡够8小时,什么时候睡觉都一样,这是大错特错了,子时不寐,肝、胆就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养护,不仅睡眠质量差,还会出现皮肤粗糙、长黑斑、面色发黄等现象,尤其是肝功能受损的人更要注意不要熬夜,应该及时入睡。 午时则是阳气最盛、阴气衰弱的时候,此时应该小寐,尤其是夏季起床早,入睡晚,怎么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呢,最好在午时小睡片刻,如果不能够睡觉,也应“入静”,闭目养神,使身体得以平衡过渡。据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防病保健意义。午睡是个养生的好习惯,虽然时间短,它可在短时间内提升人们的“精气神”,自然获益多多。尤其夏季更应提倡。 祖国医学理论认为,养生应讲究“天人合参”,即人与自然相通相应,要“法于阴阳,调于四时”。要以阴阳为法则,按四季阴阳变化进行调整。夏季,以暑热为主要气候特点,昼长夜短,加之气温高,湿热重,人们常常因夜间睡眠时间不足而精神不振,因此少许的午睡,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中午片刻的休息,可以换来下午充沛的精力。午睡时间应在30~50分钟,不要超过1小时,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还会使人醒来后昏昏沉沉,工作效率低,适得其反。 4.不同年龄的睡觉时间 足够的睡眠是健康长寿的保证,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体质、性格、环境因素等来确定最佳的睡眠时间。我们都知道,年龄越小需要的睡眠时间越长,次数也越多,这是由人生长发育的规律决定的。婴幼儿处在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必须要有充足的睡眠;青少年身体正在发育,还要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也需要较多睡眠时间;有人以为老年人睡眠时间可以少一些,恰恰相反,老年人需要比青年人更多的睡眠时间。因为老人气血两亏,“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有“昼不精,夜不瞑”的现象,就是说白天没有精神,但晚上又睡不着,但是这并不表示生理睡眠时间需要减少。相反,由于老人睡眠质量差,易醒,反而应适当增加睡眠的时间,尤以午睡为重要。古代养生家说:“少寐乃老人大患。”《古今嘉言》也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思则就枕”。 睡眠时间还多少与性别有关,通常女性比男性平均睡眠时间长,现代研究认为可能与性激素分泌差异有关。一般来说,每天最佳的睡眠时间是婴儿14~15小时,学前儿童 12小时,小学生 10小时 ,中学生 9小时 ,大学生 8小时, 成人 8小时 ,老人9~10小时 。 5.睡眠要重质量 睡眠要发挥其作用,质量是关键。既不可少睡也不可多眠。科学发现:短时间的优质睡眠比长时间的低质睡眠能使人体得到更好的休息。有些人即使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也可以精神抖擞、生龙活虎。正如东晋张湛著的《养生要集》中的神仙图中有“禁无久卧,精气斥”,“禁无多眠,神放逸”。认为“久卧伤气”,使阳气、精神懈怠。由此可知,多睡不一定符合养生要求。 成年人过多地睡眠可造成大脑皮层抑制,使大脑细胞缺氧。例如有的年轻人在节假日一睡就是十几个小时,反而造成精神委靡、食欲不振。所以睡眠时间要适当,要保证高质量的睡眠。高质量的睡眠应该是:①入睡快:上床后5~15分钟进入睡眠状态;②睡眠深:呼吸均匀,无鼾声,不易惊醒;③睡眠安稳:睡中梦少,无噩梦现象,夜间不易醒;④清醒快:早晨按时自然醒,精力充沛;⑤白天头脑清晰,工作效率高,不困倦。 6.怎样得到好睡眠? 睡眠姿势 我国古代养生家认为,想要得到好的睡眠,要“先睡心,后睡身”。正如苏轼曾经说过的:“吾初睡时,且于床上安置四体,无一不稳处。有一未稳,须再安排令稳。既稳,或有些小倦痛处,略加按摩,便闭目调息。呼吸均匀后,四肢虽痒,也不可稍动,务在定心胜之。如此则四肢百骸,无不和通。睡思既至,虽寐不昏。”意思是,刚刚睡的时候,先调整好身体的姿势使之放松,当姿势稳定了之后,要是觉得某一处酸痛,就稍加按摩,闭目调整呼吸。呼吸均匀后,即使皮肤还有些痒,也不要动了,关键是要静心,这样过了一会儿,全身的气血就会相通。这时睡意便很浓了,可以入睡了,但又不会觉得头昏沉。 那么,怎样“安置四肢”才算是最健康呢? 古人云:“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养生家认为行走坐卧都要遵行一定的规律,才能“自然不求寿而寿延”。每个人的睡姿都不能完全一样,以体位来分,可分为仰卧、俯卧、侧卧三种。古人在睡姿方面有很多记载:常人宜右侧卧 孔子在《论语》中说 “寝不尸”,“睡不厌屈,觉不厌伸”,意指睡眠时不能像尸体一样僵硬地仰卧,以侧屈为好。《道藏?混元经》说:“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侧曲。”《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这些古话都说明了侧并蜷卧是最好的睡姿。中医认为,夜晚属阴,身体蜷起,有利于在夜晚“敛阴”。而且侧卧能够益气活络,不容易造成噩梦或打鼾。这与现代科学的研究相一致:仰卧容易压迫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或打鼾,侧卧则会缓解这些症状,有咳嗽、哮喘等肺部疾病的人更应该侧卧。 俯卧也不利于健康。虽然气功家常说 “侧龙卧虎仰瘫尸”,认为侧卧利于调青龙,使肝脉舒达;俯卧利于调白虎,使肺脉宣降,但现代研究发现,俯卧不利于呼吸和心肺血液循环,容易造成面部水肿。 《释氏戒律》说:“卧为右侧。”《续博物志》说:“卧不欲左肋。”说明古今医家都认为常人右侧卧为最佳卧姿。这是因为心脏位于人体的左边,右侧卧位可以使心脏在胸腔中受压最小,减轻心脏负荷,使血液输出量增多。另外,右侧卧时肝处于最低位,进入肝脏的血液就会增多,有益于肝脏;右侧卧时,胃及十二指肠的出口均在下方,利于胃肠内容物的排空,促进食物消化。故《老老恒言》说:“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气。” 孕妇宜左侧卧 仰卧时,增大的子宫可直接压迫腹主动脉,使子宫供血量骤然减少,严重影响胎儿发育和脑功能。但是孕妇宜取左侧卧而不是右侧卧,尤其是妊娠中、晚期的孕妇,因为大约有80%的孕妇子宫向右倾斜,右侧卧会压迫右侧输尿管,产生尿潴留倾向,长期可能导致右侧肾盂肾炎。而且,右侧卧可压迫腹部下腔静脉,影响血液回流,不利于胎儿发育和分娩。因此左侧卧最利于胎儿生长,可以减少妊娠并发症。 婴幼儿的睡姿 婴儿还不能主动翻身,而且颅骨软嫩,还未成形,俯卧时间过长,易受压变形,还会造成面部五官畸形。长期一侧卧或仰卧也易使头颅发育不对称。因而婴幼儿睡觉时,应在大人的帮助下每隔1~2小时变换一下体位。 老人及病人的睡姿 老年人以右侧卧最好。尤其是有心衰及咳喘病史的老人,当这些病急性发作时宜取半侧位或半坐位。有胸腔积液的患者,宜取患侧卧位,使胸水保持在较低的位置,有利于肺的呼吸运动。有瘀血症的心脏病人,一般不宜取左侧卧,避免加重心脏的负荷。有肾脏疾病的病人,头部一定要高于下肢,正如《千金要方》中孙思邈所说的:“凡人眠勿脚悬踏高处,久成肾水。” 卧具选择 枕头 人一生中有1/3的时间都在睡觉中度过,因此卧具,也就是床和枕头的选择很重要。 高低适宜。中国有句古话说“高枕无忧”,事实恰恰相反,过高的枕头有损健康。《显道经》曾指出:“枕高肝缩,枕下肺蹇。”即是说枕过高影响肝脉疏泄,枕过低则影响肺气宣降。现代科学表明,枕头过高,会使颈椎和胸椎、腰椎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时间长了易患颈椎病。枕头过低,易造成面部或眼睑的浮肿。所以在《老老恒言?枕》里指出:“高下尺寸,令侧卧恰与肩平,即仰卧亦觉安舒。”就是说侧躺的时候,头部压在枕头上之后的高度要与肩同高,这样的高度能使脊柱在水平面上成一条直线,不会导致脊柱的侧弯。而且此高度在平躺的时候也最舒服。 枕头的硬度、弹性和形状。《老老恒言?枕》说:“凡枕坚实不用。”因为睡在过硬的枕头上面,头部与枕头的接触面积较小,人就要有意识地通过收缩颈部的肌肉来保证头部不会侧偏,累了一天的颈肌在睡觉的时候也得不到休息,会因过度疲劳导致颈部的酸痛,也容易发生落枕。另一方面,过软的枕头也不利于健康,头在太软的枕头上会增大头和枕头的接触面积,压迫到头部四周的血管,头部血流不畅就造成睡眠轻,容易被惊醒。 枕头还应有一定的弹性,若枕头弹性过强,会使颈部肌肉被动收缩,得不到充分放松,头部也容易侧偏,从而造成颈椎的变形。所以选枕头要以头部有一定的承托感,又不感到颈部肌肉紧张为宜。枕头还要有一定长度,《老老恒言?枕》中说:“老年独寝,亦需长枕,则反侧不滞于一处。”人在睡觉时总是要翻身,不断改变体位以防止身体某一部位被压迫时间过长,所以枕头要有足够的长度,否则翻身时头落下枕头会突然惊醒而影响睡眠。 夏天要经常晒枕头。夏季头部容易出汗,头部分泌的汗渍、油垢和嘴巴流出的口水不断浸染枕头,使得枕心更易成为藏匿病菌的地方,成为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所以,夏天我们在定期清理房间的同时,不要忽略枕芯的卫生问题。仅仅清洗外表的枕巾和枕套,是“治标不治本”,枕芯内的污秽气味和病菌是不能被同时除掉的。用麦稻、芦苇、棉絮、草药、豆壳等植物原料和羽绒、太空棉等材料填充的枕芯都容易吸附汗液。这些隐藏在枕芯的灰尘和有机物质等容易藏匿和滋生病菌。 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最好能把枕芯布拆开换洗,或者放在阳光下暴晒。对于比较潮湿的房间,枕芯最好是每星期晒一次。枕芯晾晒之后松软无异味,更让人感觉舒适,不仅卫生也有助于睡眠。如果是用米糠、荞麦皮等植物原料做成的枕芯,最好能定期更换。 枕芯 即枕的内容物。它既关系到人睡眠的质量,又关系到整个身体的健康。采用不同的药物加工制成枕芯,并以此枕芯做成的枕头称为“药枕”。药枕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睡眠伴药枕、闻香能治病”。古人很早就发现了在枕头里放上中药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一则“明目枕”的记载说:“苦荞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菊花同作枕,至老明目。”《延年秘录》里记载了“菊花枕”,《遵生八笺》记载了“磁石枕”等,用其清脑明目、安神定志。药枕的保健作用在于枕内的中药具有挥发性,中药微粒子通过头部的温度和头皮的毛孔吸收入人体内,通过经络疏通气血,调整阴阳;另一途径为通过鼻腔吸入人体,经过肺的气血交换进入体内,此所谓“闻香治病”的道理。当然枕套面料就要采用纯天然织物,透气性较好。 药枕的使用要贯彻辩证的原则,即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疾病和季节环境的变化来辩证处方,“对症施枕”。如小儿宜选小米枕,以利头部发育;老人宜选健身丁公枕、菊花枕;阴虚火旺体质宜选绿豆枕、黑豆枕;阳亢体质宜选夏枯草枕、蚕砂枕;耳鸣、耳聋患者可选磁石枕;目暗目花患者可选菊花枕、茶叶枕和决明子等“明目枕”;神经衰弱者、心脏病患者可选琥珀枕、柏子仁枕;高血压患者用绿豆、晚蚕沙充枕芯,有清热、明目、治头痛的功效,夏天散热性能也较好,其他如菊花、决明子、油甘子叶作枕芯对高血压患者也颇适宜。夏季暑热炽盛时,可以用香草、野菊或用泡过的茶叶晒干后做枕芯,清香扑鼻,有助于人们舒适入眠。荞麦皮做的枕芯软硬适度,冬暖夏凉,也是比较合适的枕芯。 床铺 俗话说:“睡得好,胜吃药。”床铺的外观和软硬度直接影响到睡眠。有很多人一直认为睡硬床比睡软床可以睡得更香,对身体健康,尤其是对脊椎也更有好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现代科学发现坚硬的床面不能适应人体曲线的需要,容易对肌肉和脊椎造成负担和损害。而过软的床,使躯干形成弧形,脊柱周围韧带和椎间负荷过重,增加腰椎生理弯度,长期下去会引起腰痛,特别是原有腰椎间盘突出、增生性脊柱炎等骨关节病的患者,久睡软床会使症状加重。儿童和青少年,脊柱还没有完全成形,睡过软的床会导致脊柱畸形。理想的床铺应该是软硬适中,以在木板床上铺垫约10厘米厚的棉垫的软硬度为最佳。这样厚的棉垫能适应人体表面曲线的需要,保持脊椎的正直和正常的生理弧度,对健康大有益处。 床铺除软硬度要适合外,还要注意其高度。《老老恒言》说:“床低则卧起俱便。”是说低的床对上下床都是很方便的。床铺的高度一般约以40~50厘米为好,即略高过就寝者膝盖,下床时伸腿就够得着鞋子,上床也不用费力。若床铺太高,睡眠时会有一种紧张感,担心睡着时摔下来,从而睡得不踏实,尤其是对腿脚不利的老年人来说就更不方便了。若床铺太低,被褥通风不良,易于受潮湿,而出现关节痛或肌肉痛的症状。而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密度较氧气大,容易沉积在较低的位置,床过低不易于呼吸新鲜的空气。 睡眠方向 所谓卧向,是指睡眠时头足的方向位置。睡眠的方位与健康紧密相关。中国古代养生家根据天人相应、五行相生理论,对寝卧方向提出过几种不同的主张。 四时阴阳定东西 《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老老恒言》引《保生心鉴》:“凡卧,春夏首宜向东,秋冬首宜向西。”即认为春夏属阳,头宜朝东卧;秋冬属阴,头宜朝西卧。这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是一致的。 《老老恒言》中也说:“寝恒东首,谓顺生气而卧也。”头为人体阳气的总会之处,人体的最上方,是气血升发的方向,而中医认为东方能够升发万物之气,故头向东卧,可保证升清气,降浊气,使人气血调畅,头脑清楚。 避免北首而卧 《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提出:“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是说头不能向着北方,墙的北向也不宜放床。《老老恒言?安寝》也指出:“首勿北卧,谓避阴气。”古代养生家在这一点上基本一致。认为北方属水,属于阴中之阴位,主冬主寒,头向北卧时阴寒之气直接伤人体的元阳。但是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头朝东,脚冲西,和地球磁力线方向垂直。如果人的睡眠方向与地球磁力线方向垂直,地球磁场就会影响人体生物电流。人体为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就必须消耗大量热能来提高代谢能力,睡眠自然受干扰。所以要头朝北,脚朝南。不同的学术体系,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第五章 夏季常见疾病的防治 一、中医病因学说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中医的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后世尊其为“ 医圣”。他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说“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后世以张仲景的这段话为基础,将病因概括为三大类,即外因、内因、其他原因。外因包括六淫和疠气,内因包括七情所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其他因素包括外伤和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1.外因——六淫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六淫的概念源于“六气”,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它是万物生长变化的自然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在正常的环境下是不会致病的。只有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包括六气太过(如夏天热极、冬天寒极),六气不及(如暑天不热或冬天不冷),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应温而反寒,冬季应寒而反温),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骤冷、骤热)等,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发病,这时六气就变成六淫。 六淫侵犯人体致病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①外感性 六淫致病,多从体表或口鼻入侵,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头疼等感冒初期症状中医称为表证。如果表邪不能及时驱除,由表入里损伤其他脏器可使病情加重,如感冒加重侵犯肺脏可以转变为肺炎。像《素问》中说:“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说明了外邪侵犯人体之后会呈现出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 ②季节性 六淫多与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有关,多是由于各个季节的主气过盛而形成淫邪致病。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③地方性 我国由于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不尽相同,例如夏季南方偏湿热,而北方偏干热,所以同样的季节会导致不同的疾病。中医认为同样的疾病因为地域的差异,病因和用药也不相同。如夏季感冒北方多为暑热,南方则多为暑湿。 ④相兼性 六淫之邪可单独致病,也可兼夹致病,如夏季暑邪可以单独致病如暑热,也可以和湿邪相合致病为暑湿。 ⑤转化性 六淫在致病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其征候的性质可以发生转化,例如寒邪入侵本身体质偏阳的人,正邪抗争于里就会发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 TIPS1夏季易感邪气 夏季引起疾病的邪气是哪几种呢?古人告诫我们“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一提到夏季,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暑热,昼不得安,夜不得眠,故暑气是夏季的主气,暑邪为夏季最主要的邪气。在我国南方地区,夏天的气候不只是炎热,而且十分潮湿,所以湿气是长夏的主气,湿邪为长夏的主要治病邪气。盛夏暑热是致病的主要原因,而长夏的湿热则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TIPS2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为夏季的火热之邪,是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只在夏天发生。暑邪纯属外邪。 ①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日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为阳邪,那么暑邪伤人,多会出现一系列热性的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口渴、舌红、脉象洪大等。 ② 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暑为阳邪,阳会呈现出向上、向外的状态,即升散。所以当暑邪侵犯人体时,人会头晕、心烦,甚至突然昏倒,这就是中暑。向外,是说暑邪多从皮肤毛孔侵犯人体,导致毛孔开泄,大汗出。汗属于人体的津液,汗出过多则会导致津亏液伤。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大汗不仅伤津液更伤心气。“气随津脱”,所以夏天大汗后会出现心慌、气短、乏力的症状。 ③ 暑多挟湿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称为“长夏”,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而潮湿,如果暑邪常兼挟湿邪而侵犯人体,而此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多喜欢待在凉爽的地方,如长居空调房,并贪食生冷,所以发病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外,还常见四肢无力、胸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不爽等湿邪内阻的症状。 TIPS3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为长夏主气。夏秋之交,阳气逐渐减弱,雨水较多,水气蒸腾而上,空气潮湿,故长夏为一年之中湿热气最盛的季节。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是由天气多雨,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之地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是由于或先天就属于脾阳虚损体质,或过食生冷损伤脾气,使脾的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导致水湿停聚在体内,形成一种病理状态。外湿和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 ① 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的意思。湿可以理解为体内有了多余的不正常的水液,不能排出。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人体感受湿邪之后也会出现“重”的表现,比如头重如裹,如负重物,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浊”,即秽浊,是人感受湿邪之后会有秽浊不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产生。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女性感受湿邪后导致异常的带下分泌物,质黏腻而味腥臭等,湿邪致病可出现多种秽浊症状。 ②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邪是体内不能正常代谢的水分,水属阴,故湿为阴邪,所以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就会阻碍气机,影响肝、脾、肺、胃、大肠、膀胱等一系列脏腑的气的升降运动,出现气短、烦闷、小便短涩不利、大便排出不畅等症状。 ③ 湿性黏滞、弥散 “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邪的性质为黏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湿邪侵犯人体出现的病症多黏滞而不爽,比如湿积肠胃,可见大便黏腻而不爽,如夏季肠炎、菌痢;湿积为痰,就会出现痰黏,胸闷;湿阻膀胱,会出现小便淋沥不尽。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遗留在人的身体上不易离去,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温病、慢性湿疹等。 ④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阴位”,即人体的下部。湿邪为病,最易侵犯人体的下部,因为湿与水同类,火炎上而水流下,故湿邪有下注特点,出现的症状也多见于下部的症状,例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小便淋浊、大便泄痢,带下、脚气等。正如《黄帝内经》中说的:“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2.疠气 疬气,是一类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病邪。对此中医早有详细记载。明代名医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提到:“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就是说疠气是一种自然界的毒疠之气,与普通的六淫邪气不同,它具有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较急、病情严重、一气一病(即一种疠气导致一种传染病)、症状不同的特点。 疠气的发生是很多原因共同导致的结果,包括气候、环境、饮食及社会因素等。气候因素,就是指天气的反常变化,例如酷热、严寒、久旱、洪涝等;环境及饮食因素,是指空气、水源、食物等受到疠气的污染;社会因素就是指社会动乱、战争,以及政府对疫病的预防工作不完善。 夏季是疠气流行的季节,因为夏天气温高而潮湿,非常有利于病毒及各种微生物的繁殖和扩散,污染空气、水源和食物,这些物质再被人类摄取,就会感染疠气。所以,人们在夏天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暑但不能过分贪凉,注意饮食的卫生,调理好自己的情志,才能远离疠气的侵害。 二、夏季常见疾病 1.感冒 夏天气候炎热,人的阳气外泄,毛孔开放,这时如果贪凉,夜宿露天,或大汗之后马上吹风、洗凉水澡,或过食生冷等损伤了体内的阳气,风邪就会从毛孔进入体内而出现伤风的症状。热为夏天的主气,风多和热一起侵犯人体,所以人会出现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微恶寒、头痛、咽喉肿痛、咳嗽等症状。如果感受寒邪,也可以出现全身疼痛、汗出不畅、发热怕冷的风寒感冒的症状,这种感冒本来在夏季比较少见,近年来因为空调使用不当盛夏感受寒邪也并非鲜见。湿为长夏的主气,那么当夏季天气炎热、雨水过多,或人淋雨着凉,或衣服湿了之后没有马上更换,都易使暑湿之邪侵犯人体,导致暑湿感冒,暑湿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头疼如裹、全身酸痛、口中黏腻、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腹泻不爽、发热不退、舌苔厚腻。 预防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若用空调,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摄氏度左右。 慎起居,适寒温,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但是避免体力过度消耗,应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 在感冒流行期间,老年人和小孩不宜过多串门或去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 由于感冒不仅通过呼吸道传染,还可通过手的接触传染,所以要注意手的清洁卫生,并谢绝与感冒者握手。 衣着随凉热添减,不要睡在露天,以免受凉;夏夜乘凉莫过晚,也不要坐在潮湿的地方。 患有慢性鼻炎、咽喉炎的人易感冒,要认真进行治疗。同时,避免咽喉部被病毒感染,注意劳逸结合。洗冷水浴或游泳后要把身上的水擦干。西瓜、冷饮等寒凉的饮食不要吃得太多。 治疗风热感冒常用的中成药: 银翘解毒丸(片)、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兰根冲剂等。如发热较重、咽喉肿痛明显,可以配服双黄连口服液(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这些药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患风热感冒者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可以喝萝卜汤或梨汤。 患风热感冒者也可以服用验方:薄荷6克、芦根30克、板兰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一剂;或竹叶10克、薄荷5克、杏仁9克、连翘9克,每日一剂。 治疗暑湿感冒常用的中成药: 祛暑丸 本方系由香薷散与二陈汤加减衍化而成,功能有解表祛暑、燥湿健脾。主治暑湿夹寒、湿重于热的征候。方中用香薷、藿香、苏叶、荷叶解表祛暑为君药;苍术、厚朴、陈皮、木瓜、白扁豆、茯苓化湿醒脾为臣药;檀香芳香辟秽解暑为佐药;甘草调和药力并能益气为使药。全方配伍共奏解表祛暑、芳香和胃、燥湿健脾之功。 暑湿感冒冲剂 本方适宜于感受暑湿兼夹风寒的感冒病症。方中藿香、佩兰芳香化浊、清暑祛湿为君药;苏叶、白芷、防风发散寒湿而不伤卫气为臣药;半夏、陈皮、草果燥湿和胃、降逆止呕,茯苓、大腹皮化湿理脾,共为佐使药。全方配伍体现芳香化湿与醒脾燥湿并用的特点,具有清暑化湿、辛散风寒、健脾理气的作用。 金衣祛暑丸 本方常用于夏月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者。方取藿香、香薷、紫苏叶为君药,发散风寒,芳香化湿;取木瓜、茯苓为臣药,以除内伤湿滞;取丁香、檀香为佐药,温中行气醒脾;甘草为使药,以调和诸味。全方共奏祛暑化湿、解表散寒的功效。 藿香正气丸(水) 藿香正气丸是藿香正气散的新型制剂。本方乃是祛暑化湿的常用方药,尤其对长夏湿阻较重的暑湿症,治疗功效尤为突出。对于非暑天感冒而见脾胃湿阻症者,亦有较佳治疗作用。 清暑益气丸 为清暑益气汤的蜜丸制剂。方中以益气固表的黄芪为君药;辅人参、白术益气健脾,资助黄芪补脾祛湿为臣;佐以当归养血,麦冬、五味子生津,葛根升阳鼓舞胃气,泽泻利湿,黄柏清热燥湿,青皮、陈皮、苍术、神曲燥湿健脾化滞;使以甘草和中。全方诸药相伍,有益气清暑、健脾祛湿的功效。对于气虚体弱、感受暑湿的感冒,投用本方,既清补又燥湿,效如桴鼓。 小儿暑感宁糖浆 本方为黄连、香薷饮加味而制成的糖浆。方用香薷、佩兰、扁豆花芳香化湿,厚朴化湿和中;黄连、黄芩、芦根、青蒿清热;杏仁宣肺,薄荷透表,芥穗清头目;滑石、甘草(即六一散)利湿,使湿浊从下走泄。诸药配伍,清暑、祛湿作用较强。用于小儿夏季感受暑湿者为宜。症状较轻者可选用银翘解毒丸,症状较重且伴有咽喉肿痛者宜选羚翘解毒丸。 2.中暑 症状:俗称发痧,夏至以后,酷暑高温,伤人气阴,易患中暑。常见症状以高热、头痛、眩晕、心悸、恶心、汗出为主,若治不及时,可致暑邪入心,出现谵妄、昏迷、抽搐等。因此,中医认为,治疗中暑必须抓紧时机,分清主症,辨证论治。 中医把中暑分为阳暑、阴暑、暑厥、暑风四个证型: 阳暑以壮热、烦躁、口渴、脉洪大而数为主症,缘于长途旅行、田野务农、高温作业等。 阴暑以身热、恶寒、困倦、脉洪大而缓为主症,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冷汗不止、呼吸浅促、不省人事等气阴两脱征候,多因贪饮纳凉而得之,或由阳暑转化而来。 暑厥以高热、汗出、猝然神昏、舌绛脉数为主症,是暑热侵入营分、蒙蔽心包的危重征候。 暑风以高热、烦躁、猝然昏厥、四肢抽搐为主症,是暑热极盛、风从内生的表现。    从西医来讲,中暑是因高温或烈日暴晒引起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内科急症。在一般情况下,人体产热和散热正好相等,所以,人的体温总是保持在37摄氏度左右。但在强烈的阳光下照射过久,红外线能使人的大脑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所以容易发生中暑。此外,若外界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无风,汗蒸发困难,体内热量积蓄过多,也容易中暑。当然,如出汗过多,身体里水和盐大量排出,得不到及时补充,水盐代谢发生障碍,也会中暑。身体过度疲劳、体弱多病也是发生中暑的原因。 根据不同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型中暑、重型中暑等类型。在高温环境下(包括室内、室外环境),逗留一段时间后,出现乏力、胸闷、头晕、心悸、口渴、多汗、体温正常或稍高,这些症状出现称为先兆中暑。如果这时不离开高温环境,症状将继续恶化,随之出现面部潮红、皮肤灼热、汗出不止、恶心、呕吐、极度口渴、脉快、血压有所下降,这被称为轻症中暑。除上述表现外,如伴有昏厥、昏迷、痛性肌肉痉挛或高热(热度可达到43 摄氏度)称为重症中暑。重型中暑又分为中暑衰竭、中暑痉挛、中暑高热、日射病等几种类型。 中暑由于产生原因不同,所患症状也差异很大,可分为下列四型: 一是中暑高热 亦叫热射病,主要是由体温不能发散引起,为中暑中最严重者。可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体温升高(可达42摄氏度)、意识模糊、昏睡、呼吸困难,严重者会昏迷、血压下降等。 二是中暑衰竭 亦叫热衰竭,主要是因大量出汗引起,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体温不高、面色苍白、皮肤多汗、呼吸浅、脉搏弱、血压下降、意识不清等症状。 三是中暑痉挛 亦叫热痉挛,主要是由于过热,大量出汗,体内过多地丢失氯化钠而引起肌肉痉挛,常与热衰竭同时出现。有口渴、乏力、体温不高、皮肤多汗,突出表现为四肢肌肉痉挛,有抽筋样疼痛。 四是日射病 是因日光直射头部而产生的脑部损害。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重者可昏迷,体温可升高。 易中暑人群 身体素质较差或有其他疾病的人,以及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容易中暑。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或室内温度较高,通风不好,容易中暑。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也容易中暑。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会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容易中暑。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中暑。 预防 首先,要注意防晒。合理安排时间,最好避免在上午11时至下午3时烈日当空的时候出门,出门前最好涂抹防晒油,携带遮阳伞及帽子,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 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中午适当休息,室内运动要注意通风。到野外工作时,不要忘记随身携带防暑药品,最好穿浅色或白色的衣服,戴上草帽或安全帽,劳动一段时间时到树荫或凉棚下适当休息一会儿,并注意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出汗过多时应补充淡盐水,少喝冰冻饮料,更不要喝生水。夏季应该坚持适当的户外锻炼,提高身体的耐热能力。 饮食预防 《本草纲目》记载,冬瓜味甘,性凉,有生津止渴、消暑、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清胃降火等功效,很适合在夏季炎热的天气服用,对于想要减肥的女性来说,是夏日瘦身的良品。方法是将新鲜冬瓜洗净去籽后,连皮切块,加水炖煮至软烂,可直接饮用,也可用果汁机打成泥后过滤,也可以加上少许的糖,就是原汁原味的冬瓜茶。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等水分含量为80%~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另外,乳制品既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以下列举几种防暑饮料: 山楂汤 将山楂100克、酸梅50克,加水1 000毫升煮烂,放入白菊花20克烧开后捞出,然后放入适量白糖,凉后即可饮用。  冰镇西瓜露 将西瓜去皮、去籽,瓜瓤切成方丁,连汁倒入盆内冰镇。然后用适量冰糖、白糖加水煮开,撇去浮沫,置于冰箱内。食用时将西瓜丁倒入冰镇糖水中即可。 绿豆酸梅汤 将绿豆150克、酸梅100克加水煮烂,加适量白糖,凉后即成。 荷叶凉茶 将鲜荷叶半张切丝与白术10克,藿香、甘草各6克共煮20分钟,加入适量白糖,凉后可饮。 金银花汤 金银花30克,加适量白糖,开水冲泡,凉后即可。 许多单方验方有预防中暑作用: 菊花2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或银花20克、薄荷5克、甘草5克,泡茶饮用。 牡荆叶揉制成茶,开水冲泡代茶饮。 夏枯草花穗15~30克,冲泡代茶常饮。 预防中暑的中成药   人丹 由丁香、陈皮、薄荷脑、冰片、檀香、豆蔻、藿香、肉桂、朱砂等纯中药制成,具有开窍安神、清热祛暑、解毒辟秽之功效。主治中暑受热引起的头昏脑涨、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等症。成人可每隔3~4小时服4~8粒,儿童适当减量。 注意:因感冒引起恶心等症时,不要服用人丹。人丹含有朱砂,故不可超量服用,以防汞中毒。另外婴幼儿及儿童也不宜服用。 克痢痧 能散热解暑、解毒辟秽。主治中暑、腹痛泄泻、痢疾等症。内服每次两粒,一日3~4次,儿童酌减。中暑惊厥者可取本品适量喷入鼻孔,如不见喷嚏可在16分钟后再用一次。 注意:儿童在喷鼻时一定要注意用量,不可过量,量过大会引起不良反应。 十滴水 十滴水是一种中成药,由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组成,还添加有辅料酒精。主治暑热湿邪所致疾病,可用于治疗因暑热引起的头晕恶心、胃肠不适、腹痛等症。因为每次服用十滴,所以得名“十滴水”。十滴水闻起来气味芳香,其实比较辛辣,服药后可用温水漱口。目前市场上有十滴水软胶囊出售,服用相对方便,只是药力稍逊。十滴水服用方法为口服每次2.5~5毫升,温开水送服,儿童用量酌减。 注意:十滴水所含的药物成分有一定毒性,故不宜多服,孕妇忌用。 清凉油 内含樟脑、薄荷油、桉叶油、桂皮油等。头痛、头晕时,取少量涂于印堂穴和太阳穴,能提神醒脑,给人以凉爽、舒适之感。蚊虫叮咬、皮肤瘙痒或有轻微的烧伤、烫伤时,取少量涂于患处,能活血消肿、镇痛止痒。清凉油可每隔1~2小时在额部或太阳穴搽一次。 风油精 能清暑解毒,利湿除烦,镇痛驱风。可治疗中暑引起的头昏、头痛,夏天夜晚因贪凉引起的腹痛等。对头昏、头痛可外涂少许于前额及两侧太阳穴;对腹痛则可外涂于肚脐和尾骶部,或取风油精2~3滴,温水送服。 注意:口服时浓度一定要稀释到1%以下。孕妇不宜使用,因风油精中的樟脑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同时樟脑还可通过胎盘进入羊膜囊,容易引起流产。怀孕早期使用本品,有可能引起胎儿宫内窒息。 薄荷锭 含薄荷脑、柠檬油、桂皮油等,具有解郁疏气、散风去热的功效,头脑涨痛时,嗅吸或搽患处均可。 注意:千万不要让幼儿口服,容易产生过敏反应。 无极丹 能清热祛暑,镇咳止吐。主治受暑热后头昏脑涨、心烦口渴、恶心呕吐,也可用于晕车晕船。每天口服20粒,儿童酌减。 注意:不要把此药当成止咳药。 六一散 主治夏日中暑、身热心烦、口渴、小便黄少或灼热。每次6~9克,泡水当茶饮。 注意:购买时要注意,此药为末状,不是胶囊。 痧气丸 此药芳香化浊、辛凉清热。主治中暑、腹痛吐泻、牙关紧闭、四肢冰冷、昏厥等症。内服每次4粒,温开水送下。 注意:儿童慎用。 治疗  先兆中暑应及时离开高温环境,并给予清凉饮料、淡盐水和人丹、解暑片、藿香正气丸、十滴水口服等解暑药物。也可以在两侧太阳穴搽些清凉油。一般在短时间内症状可消失。也可进行刮痧治疗。中度及重度病人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3.空调病 夏天暑湿之气弥漫,在空调房内因冷而汗孔紧闭,体内的湿热不能通过出汗散发,郁积体内,形成“寒冷外束肌表,湿热内蕴脾胃之症”。中医对这种征候,通过食疗药膳达到 “疏散外寒,清化内湿”的目的。 荷藿薏米粥 用鲜荷叶100克、藿香30克(干品,鲜藿香则用嫩茎叶50克),加水800毫升,煮沸后,小火再熬20分钟,滤去渣,取药液约500毫升与薏米100克煮成稀粥。早晚各吃1次。 荷叶既芳香化湿,又清热解暑,是夏日的解暑佳品。配藿香能增强芳香化湿的功效,其性味辛温,又能疏散外寒。薏米健脾利湿,使暑湿从小便而去。现代研究,薏米还有增强免疫功能、提高适应能力的作用。所以本方对从高温环境进入空调房间,因适应力差而出现类似感冒风寒症状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生姜养阳 春夏养阳是夏季养生的重要法则,生姜有温阳散寒、解表和中的功效。长处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汤,可有效防治“空调病”。腹痛吐泻 夏季人的胃酸和消化液的分泌减少,抵抗细菌的能力减弱,感受过冷的空调后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的紊乱,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系统疾病。适当吃些生姜或者喝些姜汤,能起到温胃散寒、止痛止泻的作用。 腰肩疼痛 盛夏酷暑,在空调房里待久了,肩膀和腰背易遭受风、寒、湿等病邪的侵袭,特别是老人容易引发肩周炎,遇到这种情况,可烧制一些热姜汤,先在热姜汤里加少许盐和醋,然后用毛巾浸水拧干,敷于患处,反复数次。此法能舒筋活血,可大大缓解疼痛。症状严重者,可喝浓一点的姜汤水,或将姜片加葱白煮水喝。同时用再煎的水洗泡手脚,使身体有微温感,微出汗,即达到驱散风寒、舒筋活血、止痛的作用。葱白作用近似生姜,性温味辛,入肺、胃经,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的作用。两者相配能加强驱寒散风、通阳活血的作用。 4.疰夏 夏季暑湿当令,湿邪最易损伤脾胃,所以中医有脾病起于长夏的说法。而对于本来身体就比较虚弱,尤其是脾虚的人一到夏季就会出现低热、身体倦怠、乏力、精神委靡、食欲不振等症状,暑期过后症状可以自行缓解,临床称为疰夏,俗称苦夏。 对于这种病症要防治并举。首先要注意锻炼,从春季开始逐渐增强耐热性,不要一入夏就躲在空调房里,夏季早晚气温不高时要多进行户外活动。不吃或少吃油炸及过于油腻的食物,少食生冷,尤其对儿童要严格控制含糖饮料的摄入,更不要喝冰冻饮料。可以各种粥为晚餐,如荷叶粥、赤小豆薏米粥、黄芪粥等作为食疗,起到益气健脾、清暑利湿的作用。 中药治疗 可以服用参苓白术丸,有健脾益气的功效。也可以用太子参15克、炒白术10克、荷叶5克、佩兰5克煎水代茶饮。症状较重时可加服藿香正气丸。 5.夏季防乙脑 乙脑,全称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发病者为儿童。每年的7、8、9这三个月因为天气炎热,湿度高,非常适宜于蚊虫的繁殖,所以是乙脑流行期,现在由于乙脑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率已明显减少。主要的症状是高热、头痛、呕吐,严重的可出现意识模糊、抽风及呼吸衰竭等症状。 预防 按时接种乙脑疫苗,在居住周围清除污水,避免蚊蝇滋生。中药藿香、连翘、银花、佩兰各15克煎水服用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6.夏季谨防急性结膜炎 夏季是急性结膜炎的高发期。专家提醒,这种结膜炎是传染性的,而且在病情的潜伏期就能够传染。游泳池是传染源之一。一旦感染病毒,眼睛就会感觉特别疼痛,结膜高度充血,所以俗称红眼病。如果病情严重,还可能出现眼睛分泌物增多,眼睑水肿,耳前淋巴结肿大。不过,这类结膜炎患者只要及时治疗,能够很快痊愈。 预防 疾病高发时尽量少去游泳场馆等公共场所,或者游泳前后用含抗生素成分的眼药水滴眼预防。外出回家后要认真洗手,以免感染病菌。家庭毛巾应该分开使用,并用流水洗脸。最好不要戴隐形眼镜,如果已经感染,应该立即停戴隐形眼镜,同时用药治疗。中药决明子、白菊花、夏枯草用水煎服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急性结膜炎的作用。 7.炎热是心血管病的火药桶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天持续高温闷热的天气已成家常便饭,因此,一到这时候,就有许多中老年人感到头晕、胸闷、憋气、心慌。严重时,还有可能突发心梗和中风。出现这些症状是因为天气炎热使机体代谢加快,人体对氧气需要量增加,而另一方面由于气候闷热,气压低,出汗多,体内水分流失多,血液浓缩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容易产生血栓、栓塞,造成机体供氧不足。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管腔本来就相对狭窄,这时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医学专家提醒中老年朋友们在酷暑中应注意休息,多喝水,气温过高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室内空调温度不要太低。夏季是人体血红蛋白含量最低的时候,所以要注意饮食的调理,不能过于清淡,应该补充蛋白质丰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 中药预防 白菊花5克、百合10克、丹参6克、西洋参5克煎水服用可起到益心气、清暑热、活血安神的作用。 8.汗斑的防治 夏天,有些人身上会出现一些大小不等的片状脱色斑,上面常附有细小脱屑,可有痒感,出汗后更明显。人们常将此误认为出汗后的斑渍,俗称“汗沤的”,其实这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慢性轻度感染,医学上叫做花斑癣。它的皮损特征为散在或融合的淡色或着色区上有糠秕状脱屑,好发于胸、腹、上臂及背部,有时也可波及到面、颈及其他部位。因这种真菌喜欢在湿热环境中生长繁殖,所以夏季更易患此病。有一定传染性而较难根除。由于这种病痛苦不大,所以常常被忽视而延误治疗。有时会被误认为白癫风,而加重患者的精神负担,甚至导致误治,因此皮肤出现类似皮损应尽快到医院明确诊断。 怎样治疗汗斑呢?可用25%的硫代硫酸钠外涂后,再涂以3%的稀盐酸,达到杀菌的目的。此外,1%的克霉唑霜或酊剂也有一定疗效。中药治疗效果也很好。药用:苦参30克,白藓皮30克,黄柏10克,枯矾10克,雄黄10克,地肤子20克,煎水,用纱布做湿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预防本病的办法是,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晒衣服、寝具等。 9.痱子的防治 痱子是由于汗管闭塞,汗液派出不畅,皮肤上出现的红色丘疹。夏天如果出汗较多又没有及时清洗,尤其是较胖的人,皮肤皱褶处就容易长痱子。儿童皮肤娇嫩,如果再继发细菌感染痱子容易转化为痱毒,出现高烧等全身症状,所以要注意积极预防和及时治疗。   发生痱子后,只要注意饮食清淡和皮肤清洁卫生,几天之后,痱子会干枯,脱皮而不治自愈。比较重的痱子,可用六一散(甘草1份、滑石粉6份)或臭梧桐60克、马齿苋120克煎汤外洗,也可以内服金银花露,均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不让孩子用手抓痱子,以免感染化脓。 预防和治疗痱子,民间有不少验方,如将韭菜根去泥洗净,取60克用水煎服;将枣叶2份、薄荷1份、滑石粉3份,碾成细粉,撒于痱子上;将鲜黄瓜切片,搽抹患处;冬瓜切片,轻轻涂搽患处,可使痱子消退;鲜萝卜绞汁,涂搽患处,止痒效果很好;鲜苦瓜叶、薄荷各适量,捣烂取汁,搽于患处;将鲜丝瓜叶加水煎汤,外洗,也可单用或与上方配合使用鲜丝瓜叶绞汁,外涂患处。 10.日光性皮炎的防治 夏季是日光性皮炎的高发季节,其发病原因有直接日晒致伤和机体对阳光发生过敏反应两种。 日光性皮炎是因阳光的过度照晒,皮肤迅速出现红斑、水疱等反应,严重的可有灼疼,也称热灼伤。主要发生在暴露的皮肤部位。脱离日晒后病情不再发展,逐渐自行恢复,晒伤严重的皮肤伴有脱屑及色素沉着。光敏性皮炎则是由于日光中的紫外线与身体组织结合而发生的皮肤过敏反应。症状是:首先暴露的皮肤出现红斑、瘙痒、丘疹、脱屑、水泡等,随后可以发展扩大到未暴露的皮肤,甚至全身。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 预防措施 避免在阳光下长时间暴晒,阳光强烈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要戴遮阳帽,或打伞,穿长袖衫,衣服颜色以白色或浅色为宜,戴墨镜,涂抹防晒霜。光敏性皮炎患者要避免服用可能引起光敏反应的药物和食物,如磺胺类药、中药白芷、灰菜、苋菜等。 治疗 急性期可以外用炉甘石洗剂、芦荟凝胶。也可用中药黄柏10克,紫草10克,生甘草15克,煎水300毫升,在患处皮肤做冷湿敷,每日3~4次,每次10~20分钟。内服药有普济消毒饮。 11.肠道传染病的防治 夏季人们爱吃生冷蔬菜、瓜果,如不注意消毒,就增加了病原微生物入侵身体的机会。而由于人们在夏天喝水较多,胃酸又被稀释,杀灭病菌的能力减弱,如果再饮食不节、劳逸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就很容易发生肠炎、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预防 严把 “病从口入”这一关。生吃的瓜果蔬菜要洗净,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饭前便后应认真洗手,接触痢疾病人后更要注意洗手和消毒。饮食要清淡,不要过食辛辣油腻食物,保持消化道的清洁和通畅。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脾气旺盛,不受外邪。 ,痢疾及肠炎患者饮食禁忌 忌肉类、肉汤及动物内脏。痢疾病人肠道有炎症,消化吸收能力差。肉汤尤其是浓汤含有大量的含氮浸出物,如嘌呤碱和氨基酸等,有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汁越浓作用越强,加重了消化道负担。 忌粗纤维、胀气食物 如芥菜、芹菜、韭菜等粗纤维较多的食物,不易消化,导致局部充血、水肿,而牛奶和糖、豆制品也易引起肠道蠕动增加,导致胀气。 忌刺激类食物 如煎、炸及腌、熏的大块鱼肉,这些食物难以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 忌性寒滑肠食物 如荸荠、甲鱼、生梨、花生等物,性寒伤脾胃或易滑肠致泻,故忌用。 忌辛热刺激食物 如辣椒、浓茶、咖啡、酒及各种饮料。 另外,恢复期由于肠胃功能较弱,仍应禁食生冷、坚硬、寒凉、滑腻之物,如凉拌蔬菜、豆类、冷饮、酒类、瓜果等。 患痢疾后,要禁食12~24小时,然后可吃流食,如牛奶、豆汁、藕粉、面汤、稀粥等,病情好转,可吃点面条、烤馍片,并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tips急性肠胃炎的分型 寒湿型 外感寒湿之邪,侵于肠胃,或过食生冷瓜果,内伤脾胃,导致脾不健运,升降失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肠腑传导失司,故出现恶心呕吐、泄泻清稀、肠鸣腹泻、身重困倦、四肢不温、苔白、脉迟等症状。宜散寒燥湿,芳香化浊。可服用霍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水、保和丸、六合定中丸等。 暑湿型 夏季主气为暑和湿,外感暑湿之邪,停于脾脏,伤及脾阳,侵入肠道,小肠分清泌浊失司,水谷糟粕混杂而下,而出现发热、心烦、食欲不振、腹痛泄泻、泄下如水、舌红、苔薄黄、脉濡数等症状。宜清暑化湿,调理肠胃。可服用暑湿正气丸、葛根芩连片、藿香正气丸等。 虚寒型 素体阳虚,由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脾阳虚衰,无力消化饮食及运化水湿,而出现形寒肢冷,每于黎明之前腹部隐痛,喜暖喜按,继而肠鸣而泻,泻后则安,舌淡苔白,脉沉细等症状。宜温中散寒,补益脾胃。可服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 积滞型 由于饮食不节,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常,而出现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泄下便臭,完谷不化,舌苔厚腻,脉滑大等症状。宜消食、导滞、和中。可服加味保和丸、木香顺气丸治疗。 12.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腹泻是肠道传染病的常见症状。多种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都是细菌,而有一种腹泻病的病原体却是病毒 (柯萨奇病毒)。这种致病菌可经过水源传播扩散,引起局部地区流行,故名“流行性腹泻”;因其由感染病毒所致,又称“病毒性肠炎”。夏秋季是该病的易发时节,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此病的潜伏期平均为 2~4天。发病初期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持续二三天后,突然出现全身酸痛、头痛、头昏、发热等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呕吐等急性胃肠炎样症状。腹泻以水样便和黄色稀便为主,每天三四次至二十余次,无脓血、黏液,无里急后重感。部分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现象,严重者会休克。 目前,对流行性腹泻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早期控制饮食,吃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胃肠的负担;有脱水现象者,可以口服补液或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腹痛时可酌情使用颠茄片等解痉药。中医对此病疗效较好,常用药方有:小叶冬青 (鲜品) 15~30克,煎服,一日一次;或用丝瓜叶 2~3叶,捣烂取汁内服,一日二次;或用藿香正气片,每日二次,每次二片;还可注射板蓝根针剂等,若治疗及时,腹泻可在数日内得到控制,一般预后较好。 尽管流行性腹泻来势凶、蔓延快,但是可以预防的。首先,发现腹泻病人要早治疗、早隔离,病人粪便要加入漂白粉,保护好水源,不在河塘里、井边洗刷病人衣物、食具和便器,防止水源被污染。其次,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和生冷不洁的食品,水果要洗净、削皮后再吃;不喝生水,不用可能被污染的河水、井水洗菜、淘米和洗涤碗筷;没有自来水的地区,饮用水需用漂白粉消毒。 三、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疗特色之一,非常符合中医养生的学说。从小暑至立秋,称为“伏夏”,即“三伏天”,这一阶段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一些冬季的常见病、慢性病,如喘息性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及一些素体阳虚阴盛的病人,通过伏夏培补阳气、扶助正气的调理,可以使机体正气旺盛,阳气充实,体质增强,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此也符合中医“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冬病夏治方法  中药 阳虚者可以服用金匮肾气丸,每日3~6克,从入夏开始连服两个月。气血亏虚者可以服用八珍益母丸。夏季调理用药量要少,为常用量的1/2,但需要持之以恒,连服二至三个月。 药膳食疗以改善体质   养肺固本汤 黄芪15克,当归10克,小茴香3克,生晒参5克,川贝5克,紫河车10克,以上药材煎水500毫升,再加鸡肉或鸽肉适量,炖煮食用。每周一次,有培补元气、温脾、益肺、补肾的功效,可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调解免疫功能,缓解过敏反应,适用于肺肾两虚的哮喘、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病人。感冒发烧、咽喉发炎时忌食。 百合杏仁粥 百合50克,杏仁10克,粳米50克,同粥煮。适用于脾肺虚喘者。 人参核桃煎 人参2克,核桃肉3枚,二物煎汤服之。有补肾益气作用。 保健预防气喘 用艾条灸足三里穴,一日两次,每次15分钟,兼能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 2.中药敷贴穴位防治气喘之疗法 此疗法是根据“冬病夏治”的治疗原则,方法简便,疗法可靠。“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至立秋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第二个庚日为末伏。 益元膏制法  炙白芥子、元胡各21克,甘遂、细辛各12克,研成细末,姜汁调成膏状,此为每人3次的用量。 使用方法  将1/3药量分铺在6块直径约为5厘米的油纸上,敷于背部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然后用胶布固定,于每伏第一天各贴一次,贴4~6小时后取下,连续3年。可以减少疾病的发作次数及发病程度。据临床观察有效率达90%以上。 -1?'https:':'http:'; var _rsRP=escape(document.referrer); var _rsND=_rsLP+'//secure-cn.imrworldwide.com/'; if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4) { var _rsRD=(new Date()).getTime(); var _rsSE=1; var _rsSV=""; var _rsSM=0.01; _rsCL=''; } else { _rsCL=''; } document.write(_rsCL); //--> $('txt_huifu').onkeydown=ctlent; $('yanzheng_text').onkeydown=ctlent2; var fid_tmp = "766c0caf0100q6ln"; var author_tmp = '1986792623'; readytogo(); function readytogo(){ if(!(/msie/i.test(window.navigator.userAgent)) || _domready){ scriptRequest("https://blog.sina.com.cn/api/comment_" + fid_tmp + "_1.js&", fillPL); print_lastlogin(author_tmp); jsonfill(); if(typeof(mynickname) != "undefined"){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nick_main").innerHTML = mynickname; getnickfspace([myuid], "mu_f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nick_main")); } } else{ window.setTimeout("readytogo()", 500); } } var script = domain_bj+"/ajax/counter/getfilehit.php?id="+groupinfo.id; script += "&fid[]="+fidS; q_fake_ajax.request(script, function(data){ var obj,tid,hits_num,hits_html; hits_num = data[fidS] || 0; /*if(hits_num>200) $("quan_yuedu").style.color = "red"; */ $("quan_yuedu").innerHTML = hits_num; });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南通站 nt.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