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清,黄桂清讲师,黄桂清联系方式,黄桂清培训师-【讲师网】
中国企业教育百强专业十佳培训师做智慧的催化师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黄桂清:石漠化地区开发扶贫的生态路径选择研究
2016-01-20 48756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呈现类似荒漠景观、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是土地劣化演变后形成的极度退化生态系统。石漠化地区以植被退化、水土流失、旱涝频繁、生产力低、人民生活困难为特征,既是经济发展最落后、生活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也是生态重建任务最艰巨的地区,是我国弱势群体聚居、贫困面最大的区域,与农村贫困互为因果,因此,它与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合称为影响我国的三大环境灾害。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这个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西南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的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这些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成为扶贫攻坚的“硬骨头”。

在1992年6月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防治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列入《21世纪议程》。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也曾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黔桂滇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央明确,2011-2020年把滇桂黔石漠化区列入到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成为国家扶贫攻坚的主要对象。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的开发扶贫?本文认为,生态治理是最为可行的路子,其路径选择可分为以下三大步:

一.认清现状,确立石漠化地区开发扶贫的总体思路
什么是石漠化?具体而言,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充分发育的自然环境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造成土壤被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状态,是水土流失的顶级表现。直观地说,石漠化就是“只见石头不见土”,有的地方甚至连沙漠都不如,因为沙漠里不少地方还能有些耐旱植物生长,而石漠化严重地区可以说是寸草不生。中国是世界上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八省都有石漠化现象。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有贵州、广西和云南等省,其中,贵州是我国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省份,石漠化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8%,广西石漠化也较严重,石漠化面积达10.1%。从总体来看,西南岩溶地区主要分布在以贵州为中心,面积约6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裸露型岩溶区。这片区域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数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后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形成地表生态灾害。这种状况近3O年来扩展速度明显加快,现正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使大片地区无水、无土,以致失去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据中国工程院测算,石漠化的推进速度是每25年翻一番,若不及时治理,我国西南地区在百年之内,将有一半以上土地石漠化,其后果非常严重!

石漠化究竟会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直接影响?最根本的一条,它是造成所在地区农村经济贫困的主要根源。石漠化一直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对整个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其显著特征是“五缺”,即缺土、缺水,继而造成缺粮、缺柴、缺钱。由于石山土少,只能在石缝中点种玉米等旱地作物,基本口粮根本无法保证,同时,岩溶石山区的人们普遍存在饮水困难,每年缺水4~5个月,严重制约了生存和发展空间。另外,大面积石山缺少森林植被和薪材,形成树木越砍越少的恶性循环,加上各种资源又贫乏,农民致富门路少、经济收入少,整个地区,陷入“生境恶化→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当地人们成为“生态灾民”。国家林业局对西南八省区的石漠化土地监测数据表明,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24.1%,由此可见,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石漠化发生区已成为我国农村贫困程度最深、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地区,石漠化也已成为制约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灾害。

因此,我们要认清石漠化带来的严酷现实,确立石漠化地区开发扶贫的总体思路。必须将石漠化防治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加强调查研究,为开展西南喀斯特地区大规模治理作好准备,研究整理出一条适合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的成熟的技术路线。按照“先治害,后兴利”的原则,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我国西南石漠化现象及时进行专项治理工程。更重要的是,要坚持把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做到“以治理促进开发,以开发带动治理”,实现治理与开发协调发展,逐步实现石漠化地区绝大多数农民脱贫的目标。

二.对症下药,制定石漠化地区扶贫开发的指导原则
石漠化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其产生与发展主要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叠加所致,其中,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数据表明,因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6%。相比较而言,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更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人类的过度樵采、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和乱放牧等经济活动。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土地石漠化。数据表明,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4%。

如果我们从社会层面看,可能会找到更多的人为因素。其实,“注重生态”这个观念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为什么过度开垦、过度砍伐等破坏生态的行为依然存在?这背后涉及到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人口因素,因为正是人口增长大大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才导致了石山地区生态恶化。根据联合国沙漠化会议制定的干旱地区人口的承载标准,极限为7人/km2、半干旱地区是20人/km2,而我们的情况又是如何的呢?以广西石山区相对集中且人口密度最小的百色、河池两地区2008年人口密度为例,其承载分别达到105人/km2、116人/km2,大大超过国际承载极限标准。为了经济需要,以GDP为核心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当地政府和居民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究其直接原因,是石山区群众的“粮、柴、钱”三大涉及生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归纳石漠化的成因,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归纳,其过程可以表示为:脆弱的喀斯特地质背景→人口过度增长→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基岩裸露→石漠化→经济贫困。

针对石漠化的上述成因,我们可以考虑制订扶贫开发的三项指导原则:一是要加强政府引导,成立跨区域跨部门的石漠化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目前,在不同省区各部门开展的石漠化治理工作,缺乏协调和配合,措施较单一,资金分散,而成立跨省、区、市和部门的领导小组,就可以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统一部署和协调,克服因多头管理和地区分割带来的弊端。二是要设立西南岩溶区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专项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编制全国及各省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目前已经有不少省区正在或已经制订),完成石漠化治理所需的基础性、公益性调查工作,组织多部门联合攻关。三是坚持生态修复的指导原则,实现“防、治、保”相结合。对于不同强度的石漠化地区,采取不同强度的治理措施,如对强度石漠化地区主要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移民,采取封山育林等措施逐步恢复植被等等有效措施。

在这三条指导原则中,最根本的一条是“生态修复”的技术指导原则,其实质就是治理石漠化的生态路径。石漠化是土地劣化演变后形成的极度退化生态系统,一般说来,对于一个缺损的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的丧失是影响生态恢复的主要障碍。选择种植合适的植物种类,能够快速实现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是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问题。比如一些地区种植金银花、花椒等经济作物,治理了石漠化问题,并成功地让农民脱贫致富,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金银花具有生长快、寿命长、根系发达、枝繁叶茂,耐旱耐寒、生命力强等特点。一株金银花可以覆盖到近20平方米的石山,生产的干花,一亩的年产值超过4000元,好的达到12000元,可以拉动石漠化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无疑是一条生态修复的可行路径。

由此可见,生态修复是尊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的重要技术路径。只要配套措施跟上,管护措施得力,治理效果会十分显著。我国西南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降水较多,十分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植被恢复相对较快,且土壤养分和水分相对丰富,具备植被系统自我修复的可能性,如果把自然修复与人工抚育相结合,还可以加快生态环境恢复速度。因此,只要我们能够理清思路,增加科技投入,弄清岩溶环境演变规律,筛选出适合不同地区生长的速生树种,通过基因技术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经济作物、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并开发出既先进又实用的配套技术,就可望快速实现石漠化地区的生态重建与恢复。

三.科学发展,实现石漠化地区开发扶贫的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重点要解决的,是人为因素的问题。西南岩溶山区人地矛盾突出,普遍面临着“经济贫困、生存环境条件恶劣、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三大难题,因此,石漠化治理模式应在遵循前述原则基础上,从缓解人地矛盾和解决上述三大问题为重点来选择。解决基本口粮问题,可以通过开展耕地整理和培肥,提高单产,以及由国家直接实行粮食补助政策;解决用柴问题,可以大力推广以沼气为主的替代能源,尤其是“养殖-沼气-果”三位一体的模式,有条件的还可推广使用太阳能、液化气、电能等替代能源,只要能够做到群众不再上山打柴,只要用三五年的时间,周围的石山植被就能得到较好地恢复;解决用钱问题,可以从多渠道释放人口压力、扶持异地种养、组织异地就业等多种渠道来就可以解决。解决好了上述三个基本的生计问题,就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口过度的经济活动,增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自我逆转能力。

要走通石漠化地区开发扶贫的生态治理的路子,在观念上还需要理顺生态治理和扶贫开发之间的逻辑关系。生态治理是重建石漠化地区生态平衡的实现途径,而扶贫开发则是生态治理的重要目的,要找到二者的结合点,确定扶贫项目的选择。符合二者要求的项目,应立足于克服农业的反生态属性,通过形成扶贫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政策保障,重点扶持资源高效利用型共生生态农业、生态强制修复型等扶贫项目,因此,项目是否有相应的技术体系支撑非常重要,而绿色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应当是技术支撑体系中的核心技术。要让每一个扶贫项目的推进本身就成为一个能够促进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过程。只有具备了上述理念,解决好生态治理和扶贫开发二者的关系,生态治理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生态文明理论已经成为现代的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要实现以生态治理来实现扶贫开发,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石漠化生态功能的提升,走出一条扶贫开发的路子。从石漠化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上看,解决农村贫困的出路,就在于构建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的高效机制,实施生态治理,而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看,生态扶贫就是通过科学发展生态产业来达到扶贫目的的一种策略。其实质,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直面恶劣的石漠化现实环境,通过各种综合措施,改善植被环境,重建生态平衡,进而发展生态农业,通过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将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调整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帮助贫困人口彻底脱贫致富。

综述之,石漠化是一个沉重而又绕不开的话题,它几乎可以说是造成我国西南地区贫困的根源,对石漠化的治理已经成为我国开发扶贫的攻坚战。要从根本上解决石漠化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走出一条生态治理的道路,实现生态重建,这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完全可行的。如今,在科学发展观的原则指导下,大规模治理石漠化的条件已经具备,只要政府引导,全民重视,方法科学,措施到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重建生态环境,那么,将石漠化岩溶地区建设成秀美山川的目标就一定不会遥远。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南通站 nt.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