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刮痧》是一部很经典的电影,经典之处在于:在中国人和美国人从各自的文化视角看来非常自然的事情,到了对方眼里,却变成了不可理解,甚至不可理喻的事情了。
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一对中国的年轻夫妇,早年去了美国,经过若干年的奋斗,终于在美国立住了脚,使自己跻身为中产阶级,生活看起来越来越好。虽然他们讲着流利的英文,但骨子里还是中国人,思维方式、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当然都是中国人的。
不久,男主人公的父亲来美国看望孙子,自然是开心得不得了。数日后,爷爷发现孙子肚子疼,就用中国传统的刮痧的方法给孙子治病。于是孙子的背上自然留下了刮痧过后的一道道红色的血痕。到了晚上,小孩子摔倒之后撞破了头,爸爸马上抱着他去医院缝针。缝针之后,护士发现小孩子背上一道道血痕,由于她不明白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而误认为这是小孩子在家受到了虐待,于是报告了医生,最后通知了警局。为了保护小孩的安全,小孩子被监护起来。接下来整部剧,就是主人公夫妇为了要回小孩和美国法庭发生的一系列误解、争论、甚至肢体冲突。
双方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巨大的误会和冲突。由此可见,同样的解决方案,放在不同的环境中,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大相径庭的。
正如国内的营销界。由于我们的营销研究起步比较晚,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所以现在在国内大行其道的依然是欧美的营销理论。但是我们在应用欧美“先进的”营销理论的时候,在汲取这些理论的普适价值的基础上,一定要对我们的营销环境做深入的调研、分析,一定要留意到中国文化和这些理论诞生地文化的巨大的差异,然后探索出符合我们中国市场实际情况的实践方案。否则,再“先进”的理论也是隔靴瘙痒,没办法深入问题的实质。
比如,一接到陌生推销电话我就想笑,一听到销售人员生硬的“话术”我就晕。可能那些销售人员刚刚参加完销售培训,只不过是在执行销售流程,或者只是在被动地执行老板的命令,可是他们也不想一下:对于陌生人,中国人连话都不想说,怎么可能买你的东西呢?
想“让子弹飞”吗?先瞄准靶心。
想让业绩飞吗?先分析营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