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曾磊,唐曾磊讲师,唐曾磊联系方式,唐曾磊培训师-【讲师网】
和谐家庭教育专家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唐曾磊:教育中的无为之道
2016-01-20 48978
                            教育中的无为之道

平等思维唐曾磊

 

《道德经》里提出了“无为”的概念,“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什么是无为呢?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事物的本然和规律去做,顺势而为。反之,则叫有为。我曾经提出一个教育的法宝:帮孩子开心、独立地学习和生活。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都是愿意开心地学习和生活的,都是愿意独立地学习和生活的。这个教育法宝的本质就是顺从孩子的天性,就是无为教育。

但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教育者往往丢失了这个教育法宝。于是,教育常常是逆孩子的天性而为,出现种种问题。

 

有为教育的现状和潜在危机

渴望独立和成长,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家长的过度保护和溺爱往往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巨大伤害。

在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会特别想独立做一些事情,比如自己拿勺子吃饭,自己端碗。家长怕他把饭弄洒,怕他把碗打碎,所以,宁可看他哭也不愿意顺从他。孩子天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会不停地问:“妈妈,这是什么?爸爸,那是什么?”他脑子里有无数的“为什么”。如果家长去满足孩子的这种求知欲,鼓励他继续问下去,他就会成为一个热爱求知的人。但一些家长做的常常是毁灭孩子求知欲的事情,被问烦了,会没好气地甩出一句:“哪来这么多问题?一边去!”

上学后,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有的,可以说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学的,他们要通过学习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获得成就感,但我们的教育往往扼杀了这些。比如孩子的好奇心,往往表现为他想主动去了解什么,如果你在他了解之前就逼着他去学有关的知识,他就会失去兴趣。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是在做负面工作,打个比方叫“牛不吃草强按头”。牛本来是非常爱吃草的,吃草是它的天性。但你不到它饿的时候非要按着它的头强迫它吃,就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是牛会非常烦,不愿意吃草了;二是你会非常累,因为牛会反抗你。孩子天性好学,是好学那些自己觉得有趣的东西。孩子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年龄的增长逐渐从形象走向抽象、从感性走向理性,这是一个自然规律。目前学校的学习内容安排很多时候没有按这个自然规律走,所以会让孩子产生无聊乏味之感。当前,厌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多孩子小学还没毕业,就已经开始厌学了。

当孩子不爱学习时,家长会吵孩子,老师也会批评教育孩子,总之是要施加种种压力逼着孩子学。这种逆孩子天性的有为教育虽然也能培养出专业方面的优秀人才,但大部分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是痛苦的,在成长中他们要不断地经受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当孩子在痛苦中接受教育并成长时,恶自然就隐于其中了,这将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诸多后患。比如,我们很多家长甚至教师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学习是苦的(这个观念来自他们小时候对学习的亲身体验),只有逼着孩子,孩子才会好好学习。他们会继续向孩子灌输并实施“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学观念,一代一代,贻害无穷。

有为教育对孩子的危害不止于此,它最大的危害就在于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只达目的、其他什么都不考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教育者潜移默化中教给孩子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你只管好好学习,只要你学习好,家里的什么事都不用你管!”老师会对学生说:“你们现在什么都不用考虑,全身心投入学习,你们的目标就是考个好大学!”为了考大学的目标,家长和老师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惜搭上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会给孩子的未来埋下种种隐患,在孩子走上社会后,必然会引发种种社会问题。像药家鑫,就是一个典型的有为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他开车撞伤人后看人没被撞死,就连捅八刀把人捅死。因为如果把人撞死了就可以赔一次钱了事,而没撞死则可能永远都要照顾这个伤者,有没完没了的麻烦。为了不给自己带来麻烦,他就干脆把对方捅死。这种思维模式直奔目的,完全没有良知的底线。

 

有为教育和无为教育的对比

无为教育顺从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开心地去做事,开心地成长。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这个世界美好、柔和的感受,这也会成为他内心的底线,他长大后自然会去帮助别人开心地做事。可以说,无为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在做善的、正向的事情中快乐地成长。

面对同样一件事时,什么样的教育是有为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无为教育呢?

比如学生小华,语文作业写得特别差。老师非常生气,翻开他的作业本让全班同学看,并严厉地批评说:“小华的作业写得又脏又乱,是全班最差的!”老师这么说是事实,但会让小华受到伤害,对小华起到的是打击作用。老师确实会让孩子因为害怕再受到这样的批评而认真写作业,表面看来是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但实际上,孩子的内心留下了一道伤痕,他可能会从此讨厌和害怕语文老师,甚至一辈子讨厌和害怕语文。这就是让孩子在压抑和痛苦中成长的有为教育。

而如果老师走到小华跟前,把作业本递给他,微笑着说:“小华,你这次作业没做好,我相信是因为你没认真做。如果你真有什么地方不会,那说明我没讲清楚,你可以问我,我再给你讲一遍。你不是一个没有智慧、脑子不灵光的孩子,老师相信你这次回去认真做,一定能把作业做好的!”老师这么说,孩子下次能会不认真写作业吗?在孩子心里,感受到的是老师对他的肯定、信任,还有老师的谦逊。这些全是正向的东西,它们会滋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开心、舒展地成长。这就是无为教育。

当前的教育在越来越细化地影响着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过于细化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有为教育。曾有一位家长很苦恼地对我说:“孩子认为学习是给老师学的。我仔细想想,表面看起来确实是这么回事,因为要听老师讲课,作业要交给老师批改,阅读表、英语听读表、体育锻炼卡都要填写后交给老师审阅,假期活动要写报告交给老师……我感觉学校的影响无孔不入,似乎要把孩子的一切都管起来。”

教育者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努力地、全面地帮助孩子成长。但是,一个愚蠢的教育者,他越是努力地、全面地影响孩子,对孩子的危害就越大。即使是优秀的教育者,过度的教育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因为这与孩子的独立成长是相悖的。

学校的教育难免会很死板,往往是“一刀切”式的教育。学校对所有孩子都给出了统一规定。这种面向全体的规定,应该是越少越好,只有这样,才能给个性、天赋不同的孩子留出自由发展的空间。如果学校的规定太多太细,就会成为一种束缚孩子自由成长的力量,以控制和捆绑的方式来逼迫孩子成长,危害无穷。这会让孩子失去成长中的快乐体验,失去成长的主动性。

以阅读为例。读书原本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事情。在我们小时候,大部分同学都会准备一个摘抄本,把读到的有哲理的、优美的句子抄下来,并且还会在摘抄本上画上花儿、贴上“星星”,装饰得很漂亮,把它作为自己的心爱之物,经常拿出来欣赏一下。这个阅读和积累的过程,完全是一种享受,大家都是很开心地在做这些事。而现在,有些学校的老师要求孩子每周要读几次课外书,要填写阅读表,阅读表上还要积累若干好词好句。孩子在读书时,会想到这是在完成一项任务,积累好词好句时抄写要工整,不然老师会批评。这个阅读和积累的过程就失去了轻松快乐的感觉,不再是一种享受。孩子在填写阅读表时会觉得很烦很累,完成任务后再也懒得看它一眼。

当前有为教育的大环境不易改变,但老师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把有为教育转向无为教育。比如,当按学校的要求发下阅读表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我给你们讲一件我小时候的事吧。有一天,我读到一句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我感觉特别好,就赶紧找个本子记下来,常常读一读。每次读时都很振奋,想着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成长,长大后成为杰出的人。后来,每当看到好的诗句和词语时我都会摘抄下来,这些好词好句是我的一笔财富,每次读时都很开心、很受鼓舞。同学们,你们也来试一试吧!”这样,孩子会受到一种感染,会很乐意去填写阅读表。

教育孩子时怎样做到无为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教育者自己要做到不带偏见(孩子某一方面做得不够好就认为孩子整个人不好),不带成见(孩子过去表现不好所以现在和未来就不会表现好),不带情绪(生气了就吵孩子、骂孩子甚至动手打孩子),没有强烈的执着(认为孩子非得照教育者想的做到什么程度才行)。二是教育者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自己说的话孩子爱听吗?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孩子愿意接受吗?自己提出的建议,孩子会开心地接受吗?孩子愿意跟自己说心里话吗?自己做的事是顺从孩子天性的吗?无为教育,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教育者要帮助孩子开心、独立地学习和生活。

如果孩子不爱学习,我们要做的不是讲道理,而是帮孩子解决问题。我们只需要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是快乐的就好了。当他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时,他自然就会愿意学了。怎么来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呢?按“学会的三个标准”做,帮孩子提高认真能力(认真是一种能力),这时学习就会变得相对简单轻松,孩子会发现这个方法是非常有用的。学会本身带来的成就感是他所渴求的,而老师和家长这时再表扬、鼓励他,就会让他非常开心。再一个,要让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得有趣,比如以游戏的方式来学习,这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孩子。在平等思维教育基地为期两天的“学会精品小班课程”里,我们会抽出一个小时时间带孩子玩“狼羊菜过河”的游戏。一个人带一只狼、一只羊、一棵白菜过河,如果人不在,狼会吃羊,羊会吃菜。这时有一条船,人每次只能在船上带一样东西过河。让孩子思考:怎么才能把狼、羊、菜顺利地带过河?玩这类游戏会帮助孩子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让孩子的头脑变得有条理,分析问题时做到每一步都很清晰,并且每一步都从一个必然走向另一个必然。

教育者一定要帮助孩子开心起来。退一万步说,即使孩子学习不好,我们也要帮孩子开心起来。如果说孩子确实不是学习的料儿,他的潜力在别的地方,我们干吗非要他痛苦地学习呢?让他先变得开心起来,这才是有智慧的教育者。无论学习好与不好,一定要让孩子开心起来。当孩子开心了,他就会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们,愿意把心里的困惑、遇到的困难告诉我们,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教育者要去接纳孩子做错的地方,理解孩子,同时肯定孩子在出错过程中所做的正向的努力,鼓励他继续去做正向的努力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关爱和支持。当孩子对教育者有了信任、爱与依赖的感觉时,教育者的建议孩子就会爱听。此时,教育孩子会无往而不利,孩子会对教育者言听计从。

什么叫言听计从?就是教育者的“言”都是顺孩子天性的“言”,都是让孩子听起来开心的“言”;教育者的“计”,都是让孩子知道对自己好的“计”,都是让孩子感觉到有用的“计”。这样,孩子当然就会对教育者言听计从。当教育者做到这些时,就是在做无为教育。

教育是面向社会全体的,社会教育的目标不是要培养特殊的优秀人才,更不是要培养一些在压抑和痛苦中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而是要培养幸福的、健康的、能够自食其力的公民。教育者要对孩子负责的有两点:一是帮助孩子拥有一颗能够获得幸福的心,二是帮助孩子开心地拥有至少一项将来能够自食其力的才能。

 

无为教育的根本是教育者自身修养的提升

教育者在对待孩子时有三个层次的表现:第一个层次,教育者由着情绪、偏见、成见去表达,这时表达出来的当然有不好的东西。普通老师都在这个层次。当情绪好的时候,他会是一个好老师;当情绪不好或者对某个孩子有偏见、成见时,他就会大大地伤害孩子,成为让孩子讨厌的老师。第二个层次,当一个老师成长时,他会去注意自己的言行。每当发现自己情绪起来时,他会控制自己;当对某个孩子出现偏见、成见时,他会注意到这一点并及时调整。这个层次的老师是在努力做一个正向的教育者。第三个层次,就像《师说》里所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有道的老师本然是善,他所表达的没有情绪、偏见、成见这一类的东西,他油然而生、脱口而出的全是对孩子起正向影响的东西。

言为心声,一个人所表达的,无非是他内心的东西。教育者做的是有为教育还是无为教育,取决于他内在的修养。所以,有为教育向无为教育的转变,根本在于教育者自身修养的提升。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超越”心中的执着、偏见、成见、情绪等。这个转变有三个步骤:一是学会反思。刚开始会经常出现执着、偏见、成见、情绪,要及时反思自己。二是觉知即停。每当自己要去表达执着、偏见、成见、情绪时马上觉知到,立刻停下来。三是觉知心念。“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心里一旦要生起执着、偏见、成见、情绪,念头还没起来时马上就觉知到,不让这个念头出现。要达到第三个阶段,需要读大智慧的经典,比如《金刚经》《坛经》《道德经》《中庸》《大学》。这些经典能帮助人内心变得清净、充满智慧,从根本上提升一个人的修养。

《中庸》一开始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率性是率天命之性,率天命之性才是道。《师说》里说“传道授业解惑”。老师要传什么道?是依照人的天性而定位的道。老师要怎么传道?道以不传而传。真正的传道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影响,是由师之德、师之道,自然地熏习、影响孩子,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形成老师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像释迦牟尼、孔子带学生,经常是一起出游, 学生有什么困惑或看到什么情况,随时向老师请教,跟老师展开讨论。这个学生主动提问、师生讨论交流的过程,就是无为教育,就是传道。

做无为教育,教育者要放下一切偏见,平等地看待一切事物。在教育孩子时,一方面是放下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放下自己的贪欲;另一方面是放下对孩子的要求。教育者看到孩子是各种各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依据孩子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去帮助他们成长,而不去分辨他们的好坏,不去达成自己的一个什么愿望。这就是我所提倡的平等思维。

有人问:“当教育者放下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也不去要求受教育者时,教育是怎么发生的呢?”

教育的发生是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发生是熏习;教育的发生是一朵玫瑰自然地展现它的美和香;教育的发生是以自己的品质来影响对方的品质,是以自己生活中的举手投足来感染对方,而不是以言语来教导对方。每一位教育者,无论你想不想引导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孩子的引导;无论你想不想影响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孩子的影响;无论你是不是在教育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孩子的教育。所以,是教育者自身的品质在影响着教育效果,而不在于他做了多少努力。

教育者要忘掉教育去从事教育,用真心去对待一切。不是说要教育孩子了,所以就要想出一套东西来限制孩子,要孩子如何如何做,而是要用自身自然而然地来影响孩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愿大家都能成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有道的教育者!

 

本文刊发于201212月《河南教育》

 

责编 卢丽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南通站 nt.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