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的启示
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是钱老留下的一个重要的遗言。钱老本人为什么会成为杰出人才?他的人生路上有哪些启示?他为什么要说这段话?我们今天的教育又需要如何进行改革呢?当我们沿着钱学森成长的足迹追根寻源时,我们发现,家庭也是一所重要的学校。离开了“家文化”氛围的滋养,离开了家庭这个人生第一环境氛围的健康成长,是很难造就出融入时代环境的杰出人才。钱学森实际上已经用他自身成长的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所创立的大成智慧学为我们的孩子走向杰出发展带来福音。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聪颖过人。由于丈夫平时在外地供职,家庭教育的职责自然落在章兰娟身上。她采取启发教育,每日给幼小的钱学森安排的功课是:清晨准时起床,加强身体锻炼,早饭后背诵唐诗。累了,就让儿子看一下儿童读物。下午或者画画,或者写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让钱学森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除了母亲的启发式教育之外,还有父亲钱均夫为钱学森营造了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钱均夫认为,大自然才是教育孩子最丰富、最全面的教科书。在钱学森少年时期,几乎每年的春秋季节,父亲都要带他到京郊的农村或者风景优美的香山、西山去远足。钱学森幼年接受的启蒙教育无一例外来源于民间,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还是潜移默化的家族教育,都是传统的中国式“家文化“教育。这种教育激活了钱学森的生存生活智慧,情感情趣智慧,心性意志智慧。尽管钱学森是学理科的,但在父母的引导下,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智慧整合。这对他走向杰出发展之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显然,一个人是否能走向杰出,不完全取决于脑子有多聪明,记忆了多少知识,有多高的学历,而在于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人格魅力、综合素质、心性意志智慧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家庭。特别是早期家庭教育的智慧启蒙。这就如同一台计算机,重要的不是硬盘有多大,装了多少数据,而是硬件配置(CPU、主板、显卡、内存…)高不高,操作系统能力强不强,应用软件的性能如何等。一个只是在头脑中装载了大量知识,却缺乏人性道德,没有综合素质和创新工作能力,没有人生的信念和意志,是很难成大器的。他们只能把自己当作知识工具去谋生,却很难有信念和意志去追求卓越;他们只能用超强的记忆力去应考,却很难有智慧对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融会贯通中的创新发展。
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没有中断,其重要原因是我们有“家”。是“家”这所学校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因些,“家”就是一所传承文明和智慧的学校。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大批专业化工作需要专业化人才去承担,于是集中学习科学知识的学校应运而生,其实,它不过是“家”这所学校在专业化知识学习方面的延伸和细化。但是“家庭”这个培养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相处,如何创新的学校的责任却一直没有中断。一个没“家教”的人,一个没有“家文化”底蕴的人即使掌握再多的知识,也难以造福人类,也难有人生的成功和幸福。办好家庭这所学校,一直是需要社会全方位关注,大人和孩子全员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
正因为家庭这所学校承载了“根系”文化形成的任务。办好家庭这所学校就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如何学会当好“校长”,办好“家学校”成为重要的选择。如果你“望子成龙”,信守“学而优则仕”的理念,那你就重视“科考”,把孩子教成“知识人”。如果你“望子成人”,信守“学而乐则喜”的理念,那你就重视孩子“为兴趣和梦想快乐表演”,把孩子培养成“能力人”。如果你想“教子成龙”(把孩子培养成杰出的创新人才),那你就给孩子做“智慧导师”,通过“创境”(创造互动成长的和谐家文化环境),引导孩子发展为“智慧人”。
人类诞生以来,似乎还没有什么发明能够像互联网一样,在一夜之间就改变了整个世界。互联网的兴起,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各类网校的竞相开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信息平台。每一个人,不用出屋,坐在家中就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创造性工作。传统工业时代的学校和工作都会受到巨大冲击。学校将由“知识工厂”变成为“电子私塾”服务的新型教育机构。教师将由知识“传播人”变为引导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健康成长、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工作的智慧导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家庭这所学校如果办不好,不仅会贻误孩子的前程,也影响着大人的人生成长与人生成功。
让我们融入时代环境,把家庭这所学校办好,为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走向人生成功铺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