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当大家得知腾讯其实是被日本人所控制,阿里巴巴其实是被美国人控制……,心底泛起的是一种震惊、些许的担忧甚至恐惧。仔细想想,其实这个世界正在融合,不知是否有人在收集信息总结一下,这些年我们中国人又通过资本渗透的方式控制了多少著名的洋品牌。比如联想收购IBM,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差异在于中国老板们的收购可能都是放在已经成名的品牌。而不是潜在的还不能断定前途的商业项目。也就是说大部分中国老板们看中的是历史、是过去,而老外们看中的是未来。
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应该与中国老板们的心理需求有关。一个从贫穷中突然暴富的群体,心理最大的渴望是什么,不是钱。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就是社会价值的认同。而收购已经被社会群体中广泛公认的品牌就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因此中国的老板们的收购必然与已经成名的品牌有关。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的老板的成长大部分是依托于提高更高的性价比的产品竞争力获得的,当着产品竞争已经无路可走,无利可图时,必然滋生的是如何摆脱血腥的价格战,而品牌竞争正是一个直接可见的出路。因此必然把前途寄托在品牌竞争力的提升上。而中国企业传统的已经习惯的经营模式与品牌化的经营模式从理念到执行有着本质的差异,这种方式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都不适应,因此收购名牌显然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但是,可能大部分企业没有关注到,商业竞争的本质是盈利,而盈利的基础是生意项目。品牌的竞争基础是品类。而任何一个品类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如果收购的是一个生命周期已经接近晚期的品牌,就像炒楼的接到了最后一棒,其结局可想而知。也许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中国的企业在做兼并收购或新项目投资决策时首先应该审视的是品类,然后才是品牌。对品类的生命周期进行深刻的研究,找到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品类,方能真正地把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