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负离子最早是由德国科学家Elster和Gertel在1889年发现,Asamas等人于1902年肯定了空气离子存在的生物意义,这标志着人们对空气负离子的研究正式开始。1903年,俄罗斯学者A.B.Cokosob首次发表了用空气负离子治疗疾病的学术论文。1932年,美国汉姆逊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医用空气负离子发生器,并开始研究离子生物效应,之后许多国家,特别是前苏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我国对空气负离子的研究始于1978年,以夏廉博开展大气负离子对人体生物学效应研究为标志,主要涉及医学健康、环境卫生、工农业、生态旅游等领域。
主要有下面4个原理
1、电击法。大气受雷雨、闪电因素的影响发生电离而产生负离子。能吸附空气中的正离子,作用是除尘,所以雷阵雨后空气清新天空蔚蓝。缺点是有静电和臭氧,无活性,颗粒大,0.0几秒就消亡了,市面上的空气净化器多数模拟这个技术。只有德国“富勒烯”技术无静电和臭氧。
2、辐射法。矿物质通过光照、摩擦、加热等方式释放负离子。无活性,颗粒大,无静电,无臭氧。材料很讲究。
3、针尖原理。枝叶尖端放电及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光电效应,使空气电离而产生的负离子。活性高,颗粒小。
4、瀑布原理。水在重力作用之下高速流动,水分子裂解而产生负氧离子。浓度高、活性强、粒径小、渗透性高。瀑布原理产生的负氧离子含量最高,面积大、落差大、效果越好。(很多动物受伤后会去瀑布边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