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经济学界也开始反思经济学理论。2011年,著名经济学家曼昆遭遇哈佛大学本科生罢课。在罢课学生的公开信中,他们不无忧虑地表示,“如果哈佛不能使学生们具备关于经济学之更广博与更具批判性的思考,他们的行为将会危及全球金融体系。近5年来的经济乱象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无独有偶,早在2008年,英国女王访问伦敦经济学院时,就向学者们提出了“为什么没有人预见到信贷紧缩”的问题。
提及这两件事,刘元春深有感触,“这个时代对原来的教材和学科分类有很大冲击,特别是对精英阶层的传统思维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他认为,大危机面临大挑战、带来大改革,在这样的结构大调整期和制度大变革期,必须创新思维和理论。尤其是像人大这样的一流大学,经济学教学必须要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否则不可能培养出超一流的学生。
在采访中,刘元春多次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认为,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经济学的逻辑之美和力量之美。“很多西方经济学理论走入了逻辑之美的陷阱,却忘了解释力和建设力。如果所学回答不了当前的问题,学生凭什么要学?”
“原来我们有很多学生陷入这样的困局:学了半天,提的是假问题,研究的是假主义。写了很多论文,但是对现实一窍不通。”刘元春直言,“理论上的偏执狂,现实中的幼稚症”,是教育的失败。
现在,刘元春依然给本科生上大课,讲授开放经济学。他说,经济学教学不是简单抽象的教条和公式推演,应该匹配大量国内外经典案例。只有将抽象的原理融入到经典案例中,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到理论的合理边界,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理论自信。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效的,我们所提供解释的理论框架也是有效的,也认识到下一步中国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理论和现实问题。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对教师和教材提出了很高要求,这也是人大持续努力的方向。刘元春说,“我们在课堂里要把浓缩的世界教给学生,要让理论入脑入心,在年轻人心中扎下根来,使他们感受到理论的魅力”。
特色智库要有现实导向
2013年6月份,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正式成立,成为人民大学整合学校优质智库资源重点打造的新型高端智库,在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等研究领域搭建了重要平台。2015年12月份,国发院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今年3月11日,国发院的英文网站正式上线,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从国发院成立至今,刘元春一直是执行院长,在智库建设上投入大量精力。他本人也常规性出席国家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其中包括3次总理经济专家座谈会,并被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家货币政策委员会、发改委、财政部等多个部门聘请为专家,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刘元春认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要有现实导向、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所提出的民族复兴大业已到关键节点,这也对国家高端智库提出了要求。真正的高端智库,首先要扎根于实践,与时俱进生产出具有思想力和创造力的产品。另一方面,要提高传播力,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在这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新中国建立以来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人大一直与党和国家同命运共呼吸。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完善的学科布局,使人大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拥有重要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关注中国改革的进程,实践导向是很明确的。”
“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构建起来。”刘元春说,今年是资本论发表150周年以及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2018年是宣言发表170周年,也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国发院将围绕这些主题深入研究。
2016年11月份,刘元春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分管科研等工作。谈及2017年的小目标,刘元春说,首先是要做好角色转换,从专家定位向管理者转变,“虽然多写一些有自己产权明晰的研究当然很好,但是用自己的力量把学校办好,把学科构建好,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刘元春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