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逢雨,周逢雨讲师,周逢雨联系方式,周逢雨培训师-【讲师网】
作文、阅读、教学改革、家教、早教培训专家
51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2016-07-25 2829
对象
中小学生、教师、家长
目的
授学生以鱼,更授学生以渔,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的发展。学生掌握了“钥匙”,就能够养成课外阅读、终身学习的技能、愿望和创新能力。
内容

                                   一

        奇快阅读法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首先是因为奇快阅读法是时代的需要。

        如前所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正是时代的需要。当前一场新技术革命正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思想,技术革命引起的“知识剧增”,使我们这些习惯用传统方式读书的人措手不及。

        面临如此形势,而我们的读书方式一般还停留在50年乃至100年前的水平上,所以传统的阅读显然面临着三个挑战:

        一是无限的书籍对人生有限的时间的挑战。据有关部门研究,当前书籍以每分钟一至三本的速度出版,而人生有效阅读时间也不过四五十年,面对这浩如烟海的新书籍、新知识,如何能应付得了?

        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人们接受能力的挑战。

        有人做过这样的计算:假如把公元1750年时人类的知识量计算作“2倍”的话,1900年时增长到4倍,1950年时则增长到8倍,1960年时又增长16倍。这就是说,人类的知识量由2倍上升到4倍,用了150年;由4倍上升到8倍时,用了50年;由8倍上升到16倍时则只用了10年。信息以如此速度增长着,而人们接受能力绝对不能以几何级数迅速提高,这就形成了矛盾。

        三是大量新知识对人们理解能力的挑战。据《光明日报》1983年2月记载:英国伦敦出版的一部《世界文学著作目录》,共有754卷、57、72万页、重达两吨半。若以一位文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者而论,理解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恐怕至少也得几天、十几天的时间,面对如此大量的研究对象,要用多少时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保罗·郎格朗在他的报告《学会生存》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这就是说,在信息时代,面对剧增的知识、信息,如果不能高速度、高效率地读书、学习,不用说建设四化,就连“生存”也难以保障。将来不管传递信息的手段多么先进,阅读始终是人们获得信息、知识的主渠道。如果我们因循守旧,不思变革,就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难以符合时代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奇快阅读的出现,有其客观的社会必然性。

                                   二

       奇快阅读法之所以成功,在于它有一套科学的训练体系(书籍和软件),这个训练体系有着可靠实用的方法和正确的理论基础。奇快阅读法是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等学科的有关原理,借鉴国内传统的优秀读书方法和国外盛行的快速阅读法,并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实际设计而成的、以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水平从而最终达到提高阅读效率为目的的一套阅读训练方法。这是一套既注意对国内外先进理论的借鉴,又强调汉语言文字以及中学生自身的特点;既有继承性,又有独创性的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用计时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效率感。

      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慢,不一定都是由于阅读能力低所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紧迫感,时间观念不强。因此,充分利用青年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心理,用计时训练法,增强他们的紧迫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手段。

       在奇快阅读训练过程中,由于有老师为训练准确计时,然后按统一答案和评分标准给每人判分,这样即可根据阅读的量(字数或段数)计算出阅读速度、理解率和阅读效率这三个数据。根据这三个数据,把阅读训练搞成了竞赛的形式,从而大大激发了阅读的积极性。

        由于这种训练的时间以分秒计算,一开始,学生的心情就是兴奋的、紧张的,精神是高度集中的,不容许有拖拉疲沓现象,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紧张的作风,增强时间观念。同时由于在阅读中要加强记忆,思维活动空前活跃,久而久之,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加强。

      (二)探索阅读规律,实现阅读训练规律化。

        要达到奇快阅读的目的,必须把握阅读的规律,或者说,实现阅读训练的规律化。逢雨先生和他的同道们经过反复探索,提练出几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包括一般性规律和特殊规律),形成了一定规律,阅读时也就可能同用五笔字型将汉字输入电脑那样,既能迅速,又保准确,让阅读也实现规律化。

        所谓规律化,实际就是条理化、系统化。我们的知识结构越是归纳为定理法则、定义公式,有条理,有系统,有规则,就越好学,越容易理解,其适用性就越普通,越有用,越能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越能无师自通。有了规律化,再加以系统训练或强化训练,使学生形成为技巧,就可以在精读理解中既快又准了。

        从理论上讲,这似乎是再明白不过的问题,但是,奇快阅读法,作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课题,能否像自然科学那样实现规律化,都曾经是长期困扰该课题研究者们的一个难题。但是,他们认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化存在于已知与未知事物之中,一切未知都为已知提供了探求其规律的广阔领域。在上古时代,一切客观规律都属于未知;在现今时代,过去不少未知的事物都逐渐成了可知的客观规律。他们从“五笔字型”的发展中得到启发:二三十年前,汉语言的方块字还被认为是输入电脑的障碍,汉语言要想适应现代化的需要非走拼音化的道路不可。

          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我们对汉字的规律还属于未知。现在,尤其近几年来,当汉字输入电脑问题已经解决了的时候,人们又认识到汉字不仅可以输入电脑,而且在这方面是具优越性的一种文字。这就是因为我们掌握了它的规律,所以实现了规律化。同样奇快阅读法的研究者们坚信,在阅读领域也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经过数年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许多“已知”的阅读规律,初步实现了阅读的规律化。

        有了规律,根据教育学上的定势原理,让学生把这些规律在脑海里强化记忆,形成固定的阅读程序,当然就会使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加快。奇快阅读法的独创性在这一点上也充分显示了出来。比如,以迅速捕捉信息为目的的速度固定程序而言,据定势理论可知,当某一事物在脑子中形成定势之后,如果经过多次反复出现,就会使不断变动的状态变成一个固定不变的形象,人们所形成的这种习惯性的固定概念,在以后就可以轻易地、自动地、不加思索地加以利用。

         根据定势理论,奇快阅读法把阅读的过程基本固定为七项内容或称七个步骤(1.标题;2.作者;3.出处及发表时间;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每次阅读时,基本上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久而久之,这七项内容在脑子里就形成了“定势”。

       只要看出,就会自然地、习惯地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由于这七项内容包括了一般读书,甚至搞科研读书时所寻找的内容,又由于这七项内容中不单要有一般记忆,还需要有思考,要边读边思索,取其有用的信息、资料,略过其对已用处不大的内容,所以在阅读速度提高的同时,理解率、阅读效率也相应得到提高。

       (三)用量化训练实现奇快阅读训练科学化。

        科学认识的一般规律,往往是在开始阶段,只是对事物的经验型的估计,进一步是定性的形容和描述,最后研究它们量的规律性,转入科学的定量分析。只有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才能更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奇快阅读训练实现量化后,一则可以通过反馈更好地控制训练过程;并且可以进行比较和选择,根据需要和可能定量地确定出最优目标,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逐级分级,分成不同等级、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总体优化。

        为了实现奇快阅读的量化,逢雨先生和他的同道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他们对阅读能力作了分解,将快速精读能力分解为若干种具体能力点,这样就能对每项能力训练进行量化处理,采取先分项后综合的训练方法,实现快速精读的量化训练。实践证明,诸如速读训练、快速归纳段意训练、快速提炼中心思想训练、快速辨析架构与思路训练、快速鉴赏艺术特色等能力训练,都是可以实现量化的。实验的数据表明,快速精读单项量化训练的效果是显著的。

          (四)借鉴相关学科原理,克服影响速度与效率的弊病。

          1.关于朗读与默读。人们的阅读过程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朗读,即看到文字,读出声音,再由声音在大脑中唤起意思,达到理解;另一种是默读,就是看到文字直接在大脑中唤起意思,直接由文字来认识意义,所以默读速度要比朗读速度快得多。这里借鉴了语言学的有关原理。

        2.阅读时是否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我们在阅读时,眼睛要顺着字行做一系列的短暂而急促的运动。每看一定间距的材料,眼睛就会短暂地停顿一下(据心理学研究者的研究发现,人们眼睛停顿的间隙是相当固定的,大约是五分之一秒)。在阅读中只有眼停时才能感知字句。阅读的大部分时间属于眼停,眼动只占全部阅读时间的百分之五六。这样一来,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就只能是增加眼停时所读的材料的数量了。也就是说,在同一眼停时间内,你所读的材料多,你的阅读速度就快;反之速度就慢。实验证明,每次眼停,视觉广度大的可见六七个字,视觉广度小的则只能看见一两个字。如果老是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次眼停最多也不过能看一两个字,当然会大大影响阅读速度。在这里,心理学原理帮了他们的大忙。

        3.阅读时是否摆头。有的人由于情清绪紧张,或者出于苦思苦索而不得其解,往往出现不自觉的头部摆动现象。这种多余活动只能影响阅读的速度。这里借鉴了生理学有关原理。

        4.阅读时是否要复视。所谓复视,是指在顺着一行字阅读时,眼睛常常往回看。这一动作表明在理解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而不是理解全句。复视的出现,往往是由于遇到一个生词或不太懂的短语,需要回过头来再看一眼,这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控制它的次数不要太多就行了。但有的人遇到较难的文章就徘徊不前,这就大大影响阅读速度。这里显然吸收了阅读学的研究成果。

                               三

        奇快阅读法的创立与研究过程,给了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首先,奇快阅读训练,为迅速提高学生阅读速度与效率,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而奇快阅读训练又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以奇快阅读训练的原理、方法,推广到听、说、写的训练,是完全可以迅速而全面地提高语文能力的。而且,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自学能力,因此,随着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自然会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影响或者带动一个人整个自学能力的提高。

        其次,奇快阅读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实践中的许多事例证明,有些学生的智力不一定差,只是因为某种原因学习上不去,越上不去,听到的批评与责难就越多,时间久了就自暴自弃,学习成绩就一步一步下滑。奇快阅读训练由于反馈信息快,每次训练后可以表扬有进步的同学,而当他们一旦受到表扬,就会增加自信心,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好。因此,快速阅读法的扩大实验必将有利于大面积学校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三,奇快阅读有利于开发展智力,有利于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奇快阅读是一种多感官同时参与的高级神经生理活动过程。它给大脑以极其丰富的刺激,大脑也会因这些刺激而更加发达,适应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实验证明,这种训练有利于早获知识,快获知识,多获知识。一个人的时间价值就在于他在一定时间内做了多少有效的工作,那么,奇快阅读的价值就在于在同等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信息社会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知识的竞争,知识的竞争又表现为获取知识的速度之争,而奇快阅读法正是获取知识的捷径。

        第四,有利于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一个人阅读的速度快、效率高,就能在更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阅读的速度与效率是与一个人的工作效率直接相关的,对于从事文字、文秘等方面工作的人来说尤其是这样。一位厂长、一位经理、一位领导干部,每天总要占大量时间阅读处理大量文字材料,一旦其阅读效率提高了,也就是工作效率提高了。因此,如果把奇快阅读的原理与方法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加以推广,无疑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有重要意义的。

      大自然万事万物都有其客观规律,我们只有发现客观规律并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在二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发现,语文教学也有其客观规律。早有定论,“语”是指语言、话语,“文”是指文字、文章、文学、文化。老师教“语”“文”,要善于发现其内在客观规律,学生学“语”“文”,也要掌握其内在客观规律。只有发现了语文教学客观规律并按语文特有的客观规律教学,才能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如果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巧立名目而违背语文教学客观规律搞什么“教改”、“试验”,结果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无功而废、闹剧一场甚至祸害语文教学和莘莘学子。

        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是什么?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可以再分为识字客观规律(文字、语言)、说话(话语)客观规律、作文(文章、文学)客观规律、阅读(文章、文学)客观规律等。

           我们应该尊重阅读材料本身那些大同小异的客观规律,要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而采用稍有区别的阅读教学方法。大家都认同阅读材料的“二分法”——文章分类法和文学分类法。文章分类法将阅读材料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四类;文学分类法将阅读材料分为散文、诗歌、小说、剧本四类。

         语文教师都知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散文、小说、诗歌、剧本都既有相同的教学方法,也有着不相同的教学方法。那么,相同的教学方法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不相同的教学方法又是什么?莫衷一是,于是产生了许许多多、莨莠不齐的阅读教学方法和多次成功与不成功的阅读教学“革命”。

         个人认为,这相同的教学方法应该称之为“抓灵魂”或“抓核心”、“抓中心”教学方法。简言之,就是不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散文、小说、诗歌、剧本,都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意思”这个“灵魂”、“核心”,做到抓纲举目、抓一鼻而牵全牛、牵一发而动全身。

           至于如何抓“灵魂”,我们总结了一个公式,是谓“一招阅读”。

          操作简述:

           A、进行任何一篇文章的教学时,第一步找“灵魂”,第二步找依附“灵魂”的“血肉”,第三步找“血肉”依附“灵魂”的技巧。(也可以先第二步,再第一步)

           B、教会学生进行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考试答题时,不论阅读题目如何设置,也要围绕“灵魂”作答。即:第一步通读全文找出其“灵魂”,第二步分清题目设置类型及意图(不外乎4种:1、基础知识题,2、延伸拓展题,3、“灵魂”用何“血肉”依附题,4、“血肉”用何技巧依附“灵魂”题),第三步根据题目类型及意图来作答(3、4两种题目大多含有“有何作用”、“有何好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词语)。

         纵观多年学生阅读考试答题,大多丢分在3、4两种题型中。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学会“抓灵魂”或抓住了却不会围绕“灵魂”答题。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南通站 nt.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